老士清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随着语文阅读目标的变革,教学要求由“教会知识”到今天的“教会学习、教会思考、教会实践、教会合作、教会创新、教会生存”。那么,在新时期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阅读,为他们打好阅读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以下策略。
一、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为了扎实训练,首先应按照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一是正确。要求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可以采用指读的方式进行;二是流利。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三是有感情。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认真落实。比如:
一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二层:同学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三层: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二、帮助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课文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要重视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期对阅读感受和体验是这样表述的:“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一要求重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质量的高低。阅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是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那是最基本的。在阅读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一是在正确的基础上还要初读感知,了解大意;二是在流利的基础上,要再读感悟,加深体验;三是做到了有感情,还要挖掘语感,升华情感。
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认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在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
一层:大家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了,但能把××给你留下的印象说说吗?能把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说说吗?
二层:大家已经把课文读了多遍,你们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课文读到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讲一讲好吗?组内同学一起研究研究,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
三层:你最喜欢读哪里,先练一练。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读这一部分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新:朗诵是一种创新,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阅读是一种创新,理解是一种创新,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样的阅读教学,没有把情感体验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与三个层面的阅读紧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感悟得以升华。
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低年段学生不同于中高年段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是很差的。他们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需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这一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尤其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兴奋,易于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闹脾气等现象经常发生。
课堂上构建起鼓励与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自觉性、坚韧性最有效的途径。鼓励与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比如:对习惯的鼓励与评价:
你在别人读书的时候听得很认真,奖励一颗认真星。
你拿书的姿势真标准,奖励一颗标准星。
你读的声音真洪亮,声音小的同学都来学学他。
你站起来读书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还很有礼貌。大家都像她这样读一读。
你在这节课上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大家真为你高兴。
你在这节课上发言次数不多,但是一直在听大家的发言。会听别人的发言是更重要的学习。
对阅读的鼓励与评价:
他们读得怎么样,大家评一评。(对评价好的,你也这样读一读;对评价不足的地方,再练习读读)
你读得真好。大家都像他这样读一读。
你读书的时候,全班同学听得是那样认真,知道为什么吗?
你不但听得认真,还能说出别人读书时的优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是值得大家向你学习的。
你不但认真读书,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是个会读书的人。
这样的鼓励与评价,使学生有了兴趣,兴趣一久就成习惯了。兴趣、习惯有了,阅读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学生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
四、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要有所学,有所获,有所发现,就得思考,而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伴随积极活跃的思维,才会产生疑问,只有通过疑问才会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经常这样引导学生:
①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③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④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⑤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上句话(哪一段)?
⑥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时会去模仿,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归纳、总结并给予鼓励、肯定。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耐心地回答,也可以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他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
老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使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或因问题太简单、幼稚而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因为如果学生吃了几次“闭门羹”,自然没有兴趣再向老师提出疑问。当有的同学因知识面狭窄或对课文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其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接着可以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这样,通过老师的鼓励,消除一部分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害羞、怕被笑话等心理,心理障碍一除,学生便可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把自己阅读中的不解提出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气氛,促使并带动平时较内向、不好问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了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
新课程语文学习重视大量的课外阅读。仅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规定了不少于40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大量课外阅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优质、大量的课外阅读的真正实现,仍然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人。有效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必须懂得课外阅读的意义,具有课外自觉阅读的意识;具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够选择阅读书目: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会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够有效实施课外阅读,调整阅读计划。因此,教师要在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
1阅读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前面谈到要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不可小视。长久以来,我们告诉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但有时效果不太理想,学生读书的热情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与学生一起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并适时地开展多种活动激励学生去读书。其实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形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甚至是一种“折磨”,但如果稍微引导一下,他们的兴趣就来了,这时候想阻挡他们课外自主阅读都挡不住。
2阅读书目的推荐
第一学段的孩子主要以拼音读物为主。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拼音读物,家长也很茫然,不知道这个期间孩子读哪些书最好,而往往是买了一本又一本,孩子也读得一塌糊涂。为了家校紧密配合,我在每学年都给孩子推荐课外书目,并在期末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察。学生有了阅读的目标,即使不想读也会在要求下把该读的书读完,家长也有了指导的目标。
3阅读方法的指导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们都已熟记于心,但是第一学段的孩子主要是以培养兴趣为主,绝不能让他们害怕读书。所以指导孩子们怎样阅读很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阅读时间,教会孩子先大声地朗读,再逐渐学会默读,并不断地训练,使孩子们乐于阅读。
总之,学习阅读伊始,不但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自制、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论做什么都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