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国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话题由来已久,虽然不少专家和老师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节符合课标要求、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的落实紧扣课标,教学内容的安排独具匠心。教学过程的设计朴实而又扎实,教师课堂角色体现出组织者和点拨者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虽然不少专家和老师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近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的《莫泊桑拜师》一课,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节符合课标要求、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其特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
一、落实教学目标——紧扣课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目标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从目标达成度上看,本节课潘老师把握住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领会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高年级阶段目标,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首先,是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写字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这里,潘老师从最初板书时让学生看,到学生听写词语时提示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一定要凝神静气写每一个字”,听写后让学生“同座交换批改,注意两点,一看字是否正确,二看字是否漂亮,把你认为漂亮的字用圆圈圈出来”的指导,及至后来每次板书时的强调,至始至终都注意写字的指导,再加上老师规范、流畅、美观的书写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把写字教学贯穿始终,落到了实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潘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外,还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浏览的方法读书,扩展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读的训练也扎实有效,很好地落实了阅读教学中读的这一教学目标。其次。是理解目标的落实。潘老师能引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句,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知道它的表达作用。如依据课题抓“拜师”,根据文章内容抓“观察”,可以说抓住了文章的核心。继而又抓住一个核心问题:想一想,福楼拜三次都是在指导他干什么,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福楼拜的三次谈话,进入文本深处,品词品句,感悟文章意蕴。对于白描手法的理解这一难点,老师适时出示了一段《左拉》中关于左拉的描写,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及这种写法的含义,还拓展了写作知识。很好地落实了理解的教学目标。第三,潘老师创设的“1880年莫泊桑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羊脂球》,让他一举成名。可就在这一年,他的恩师福楼拜却离开了人世,如果你是莫泊桑,你将怎样追忆他?请联系课文内容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的写话情境,既是一次写话训练,又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历练。感情得以升华,既落实了写作的教学目标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紧扣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一师恩难忘。第四,潘老师选用课后名片和采用布置作业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指导阅读走向自我阅读,也很好地落实了课外阅读这一目标。
二、安排教学内容——独具匠心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看出潘老师是独具匠心的。从课前交流,到复习检查,及至品读课文、拓展提高,每一步都紧扣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问题的设计精当而有深度,并据此整体人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章内容。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做到有轻有重,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显露出潘老师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魅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如课前交流自身的运用,文后作者名片的运用,白描手法的理解,写话中创造的情景,都能体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用好教材”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三、设计教学过程——朴实、扎实
教学过程中,潘老师没有花架子,每一步都看似朴实,其实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训练的扎实有效。上课伊始,潘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让学生说说老师的特点,并与他们的老师比一比有何不同。这一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其实是与课文内容遥相呼应的。接着,潘老师让学生听写词语,并从是否正确、漂亮两个方面让学生评议,使写字教学进行得扎实有效。然后,潘老师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使学生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一个总体把握,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继而又抓住一个核心问题:想一想。福楼拜三次都是在指导他干什么,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福楼拜的三次谈话,进入文本深处,品词品句,体会文章内容,感悟文章内蕴。在每次读中,老师都留有充足的时间,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潘老师选用课后名片和采用布置作业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从指导阅读走向自我阅读。创设的写话情景,既是一次写话训练,又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历练,感情得以升华,也紧扣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实而又扎实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母语教学。
四、组织、点拨——体现教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潘老师在教学中就用他精炼的语言,带着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出色地体现了组织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他用一个精当的问题“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求教,每次为什么而去?”将学生引入文本,并适时点拨。说到观察,观察了几次,每次有什么相同的,又有何不同,潘老师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去发现,自己只是巧加点拨。对于白描手法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他也是适时出示《左拉》中对左拉描写的一段话,通过朗读体会,理解词语及这种写法的含义。在这些地方,老师是点而不破,只是用了点化的功夫,而让学生去解决技术性的问题,可谓“四两拨千斤”。这样的点拨,看似简单、轻松,其实是需要教师精心的研究和预设,以及深厚的教学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导而弗牵”的教学原则,才能使训练扎实有效。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叫《最佳路径》,讲的是世界著名大师格罗培斯如何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并最终获得“最佳路径”称号的过程。那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最佳的路径”又是什么呢?我想,像这节课这样:在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扎实而又朴实”。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