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情节生动,妙趣横生,人物个性鲜明。我以“争论”一词为线索,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训练学生思维上,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教学行走。
一、 故事激趣,以听促思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故事”,然后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老师讲故事可是有条件的哦!认真听,再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接着,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讲完故事,我问:“现在,你知道了故事内容,但老师的要求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容易哟!这样吧,稍微减轻点难度,请你填个空:这是一个关于______的故事。”(学生答后板书:争论的)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最爱。打破常规的读课文形式,变成老师讲故事,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光有兴趣不够,只有“听”也不够,必须听中有思,所以,我给学生加了个附带条件——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它能让学生集中精神,边听边思,既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同时也巧妙地揭了题,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二、 个性阅读,以读促思
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老师讲的故事就在书上,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不过,还有要求,你必须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第二,争论肯定是各抒己见,那么,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增强己见,辩驳对方的?第三,当争持不下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第四,争论的结果怎样?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争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这很有技巧。课文中的故事清楚明白,而且老师刚讲了一遍,如何让他们再有阅读的兴趣呢?我通过上面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增强了阅读中的思维程度。这样,学生的读就有了目的,对故事也进行了再梳理。当学生交流时,我有意识地把故事中两人的观点和理由对比着板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 即时表演,以演促思
在学生基本弄清故事后,我又给他们设置新的任务:“你是不是觉得,故事中的兄弟俩很有个性,这次争论也很有趣?想不想来演一演?不过,要表演就不仅仅是说话了,还要有表情和举止。现在,请你从表演的角度再来读课文,圈画出相应的词句。”学生阅读后交流,老师板书重点词语,如“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
[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有新意?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把一个故事分两次阅读,第一次主要以明白争论过程,揣摩人物语气心理,读中理解人物个性为主;第二次则以把握人物表情动作,反映人物特点为主。因为任务各有侧重,所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比较高。特别是第二次阅读,唤起他们的新奇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探索怎样把兄弟俩和老者三个角色的形象通过表演反映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使他们从“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
四、 畅所欲言,以论促思
当学生还沉浸在表演的快乐中时,我及时给予转换:“表演看过了,兄弟俩错在哪里?请大家来评判是非,允许你们‘争论。当然,你可以参考课文中的观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有理由做支撑。”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已将课文中的那12个小圆点,即两个省略号给了生动的演绎。如此地有理有据,很会学习,很会思考,老师也要像课文中盛老师那样给大家投去‘赞许的目光。”
[思考]这个环节是一次“思维风暴”,将学生读故事后的感悟勾勒了出来,并用“争论”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条理化。不同于一般的是,这里仍有着读和思,读课文中学生的发言,思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进行合理归纳,在散与聚的过程中,再一次进行思维的训练,这也对“感想”与“道理”进行了区分,处理好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矛盾。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