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上)

2009-12-08 08:36许红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十分强调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切实落实这两个目标,或许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 语文教学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核心,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学习情境,在丰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素养。新课程背景下,不追求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但语文教师心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坐标,根据年级的特点,结合相关课文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比如,对字词识写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中高年级教学中也要不断巩固强化,引导学生探究识字写字的规律,训练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并逐步提高写字的速度。再如,字词的理解,教师应力避机械生硬地解说定义,死记硬背字典词语条目,而应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或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文本,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叶老强调在语境及运用中理解词语,学与用相结合,如此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才得以夯实。又如朗读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按词语、词组为单位朗读,不一字一顿地读,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形成较为顺畅的语流;中高年级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能基于文本情感及自己的体悟,动情诵读,真正具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2. 丰厚语言储备

语言积累既是一个过程,是汉字、词语、名言警句、名段名篇等语言材料、语言表达范式和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聚集、贮存的过程,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是语言聚集、储存的结果。如同银行里的储蓄,仓库里的储备等,需要用时随时可提取、调用。语言积累是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培养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积累语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时时留心、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1) 发挥教材的范式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这些课文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包含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典范精粹的语言及表达能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例。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好教材的范式作用,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挖掘语言资源:课文中精彩优美的描写语段,运用独到而又传神的修辞手法,典范的句式,甚至运用精当的一个成语、一个字词、一个标点……教师对语言有适度的敏感,就能沙里淘金,寻找到丰富的适合学生积累的语言资源,并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的平台。如《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两句中,“挨挨挤挤”与“冒”两个词用得极为精当,极为传神地描绘出荷叶的碧绿、密集、茂盛及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往上生长的状态。再如《燕子》一文,“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文字用白描手法,“一身”“一对”等寥寥几语,勾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的形态。而“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作者用一个绝妙的比喻写出燕子停歇于电线上的静态美,“几痕”一词写出远望电线似有若无的情景,用词极为精妙。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能关注这些语言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想象,反复吟诵,美好的形象尤其是精美的语言,定能深深烙印在学生心田。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瞻前顾后,前后勾连,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激活已积累过的词语,深化记忆,巩固积累效果。有位教师执教《小动物过冬》一文,当讲到蜜蜂储存食物过冬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曾经了解过的储粮过冬的动物,并由其行为引导学生回想曾学过的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在这一学习情境中激活已知并巩固已有积累,再出示“未雨绸缪”,帮助学生组块记忆成语,提高语言积累效益。

(2) 凭借课堂的鲜活情境

语文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并不主要是靠讲授获得的,而是靠天长日久潜移默化的熏染。师生课堂学习情境是一个极好的语言学习与积累的资源。教师应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尽量避免随意性,力求自然、凝练、优美,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教科书。笔者教学《如梦令》,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有意识锤炼自己的语言,学生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溪亭日暮”图后,我以“你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绚烂缤纷的夕照图,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一句作评价;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景象之后,我又以“通过你们的想象,我看到了碧叶红花相映衬、清香流转的藕花深处图”来小结,接着以“误入藕花深处,是一次意外,一次美丽的意外,一份意外的美丽”作理解上的提升;而在学生想象了“一滩鸥鹭”图后,我又以“惊起一滩鸥鹭,是又一次意外,一次意外的惊喜”一句话与前文学习理解相呼应,深化学生对词所描绘意境的体悟。上述这些语言,是教师基于课堂情境自然道出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陶醉溪亭日暮的喜悦,误入藕花深处后的喜出望外及惊起一滩鸥鹭后的大喜过望,而在自然、真切的对话中,教师优美、凝练的语言也一定深入学生心田,美化了学生头脑中的词境,更积淀了优美的语言。

(3) 挖掘生活的丰富资源

叶老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人际交往等都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倾听、观察与学习,让生活成为学习、积累语言的源头活水。

常言道“厚积薄发”,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即一定的“量变”最终会产生“质变”。我们平时所说的“文思如涌”“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等出众的语文素养都应源于丰厚的语言积累。

3. 积淀语感经验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 朗读吟诵培养语感

朗读吟诵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吟诵。首先要入境朗读,边读边想象,进入语言描绘的情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入其境,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语言的韵味,感受语言的旨趣。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朗读“柔美”一词时,眼前能浮现平缓的山丘、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等画面,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了。其次,引导学生入情朗读,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读出应有的高低、强弱、缓急,以抑扬顿挫的诵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传达出来。如果我们的学生把“波澜壮阔”读得“水平如镜”,说明他(她)尚未体味词语意思,尚不具备良好的语感。相反,如果能读出壮阔的气势,那就说明他(她)对语言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受力。

时时指导吟诵涵咏,久而久之,吟诵的内容多了,涵咏的层次高了,语言积累就越来越多,体验就越来越深,语感也就越来越强,每到用时,便得心应手。

(2) 辨析品味培养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辨析,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了解语义及语用上的细微差别,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如学习《草原》中“翠色欲流”一词,就可引导学生与“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三个词都在描摹翠绿色,“一碧千里”强调绿的范围广,“翠色欲流”突出绿色浓,而同样描写绿色浓,“翠色欲流”较之“翠色欲滴”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用来形容草原无边的浓绿更贴切。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语序变化后语义的变化、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的含义等,经常这样品析字词,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可以培养深层次的语感能力。

(3)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别人发言时善于倾听辨析,看别人文章时善于揣摩,哪里说得好或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贴切精彩,哪里还不够恰当,换哪个词更合乎当时的语境等。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若仅从语言文字看,“绿色”只表示一种颜色,但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去思考,发现“绿色”不仅可解作一种色彩,还可解作“富有生机”“充满希望”,亦可解作“安全健康”等,对其语义及语用了解就丰富了;再如《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教师以问导思:为什么说“几痕”而不是“几根”?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用“几痕”写出了远望电线似有若无的模糊感觉,更容易让人觉得像“五线谱”,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这样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出语言符号的显性及隐含的意义,寻觅到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和文章的弦外之音,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4) 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学生语言积累愈丰富,语感会愈强。在众多的语言储备中,就有足够的资源供学生选择、删选,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能力就愈强。

4. 丰富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利用各种资源,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实践:结合文本学习,进行充分的朗读、默读、浏览等实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得到默读深思的实践;结合文本特点,创设情境或设计练习,让学生得到听、说、写的实践;组织诵读比赛、演讲、上街找错别字、设计和撰写公益广告语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要有成效,教师必须明确实践目标,体现年级特点,并尽量与文本学习相结合。记得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学生阅读思考了解这段的构段方式后,老师播放一组北大荒秋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继续围绕“原野热闹非凡”来说写,学生从稻子乐得笑弯了腰,果树演奏交响曲,白杨哗哗歌唱等方面再次描述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热闹。这样的实践设计,既让学生得到说写的训练,又深化对北大荒秋天热闹丰收景象的体会。也曾听一位老师介绍自己指导学生说写比喻句的案例,他教一年级《冰花》时,结合课文例句“它像宽大的树叶”,老师引导学生来“模仿秀”——学说比喻句。学生说:“天上的云像白白的绵羊”,老师及时表扬学生会模仿;二年级时学《云房子》,结合文本例句“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老师又组织学生来“模仿秀”,有学生依然把一年级说过的比喻句写下来。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看看例句,想想究竟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把比喻句说得更具体了:“天上的云房子有的像白绵羊在草原上散步……有很丰满的牡丹花”。由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这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有极强的文本意识和年段意识,所设计的语言实践生动而富有针对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实践要有成效,教师还应善于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薛法根老师执教《九色鹿》,他认为这个故事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对于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只花极少的时间。在学生预习、自读后交流,你是否喜欢九色鹿、调达?为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等成语,接着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借助想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文本紧张的情节,读出人物的心情。最后,抓住“斥责、惩罚、下令”等词,设计写话训练,引导学生用上文本中“竟然”及其他成语写一张皇榜。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简单清晰:说说-想想-读读-写写,而所有这些,都是语文实践。这堂课,其实就是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学生没有被淹没在繁琐的问题里,没有纠缠于喋喋不休的讨论中,得到的是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

强化语文实践,不能囿于课堂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丰富的阅读,及时记录所见所闻及当时心情,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读书读报、诵读比赛、上街给商家招牌广告纠错等),使其得到丰富的说、读、写、思的训练。

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教师应在如何利用课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语文实践平台上作深入探究,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

5. 培养学习能力

叶老曾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由此,我们更加明确,语文老师不是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才能使学生受用一辈子。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充分阅读,然后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揣摩,在自己有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纠正、补充,对学生疑惑处进行点拨、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类,如:理解感悟的方法、某类课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梳理文本脉络的方法、围绕中心意思表达的方法等,发挥好教材与课堂的“例子”作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将所学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执教《如梦令》时,我努力渗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在复习回顾时引导学生背古诗,指导找“诗眼”,体会诗情,在精读学习中引导学生能找“词眼”,体悟词的情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渗透“读、想、品”的学习方法:初读,联系上下文及已有经验推测词的意思;精读,依据词句联系生活,展开丰富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优美、鲜活的画面与意境;品读,体悟词所传递的情感,并静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与传神,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略读,拓展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并和《如梦令》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找“词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经历了将词读懂、读厚、读活及读薄的过程,并进行学法迁移训练,既感知、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情感与语言,又积累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未完待续)

(许红琴,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语言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