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芬
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鲜花与毒草并存。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尤其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经学者在初中生网民中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初中生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初中生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去访问色情站点……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中学生为主,约占55%,其中热衷聊天室的占50%,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15%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
为减少网络对初中生的不良影响,为初中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积极主动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德育新战场
初中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例如,1)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进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2)在每个网页都增加有关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的内容,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加大对初中学生网络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样就可以开辟一个德育新战场,做到“网网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时时有德育”。
2 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初中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初中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初中学生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初中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2.1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层面会呈现3个阶段性特征。1)“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2)如果是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的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3)“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初中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2.2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相互碰撞,交互更新。对初中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因此,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让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上应加强道德养成方法的教育,实现“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
此外,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地区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学校也应加强同家长之间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或建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父母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具有亲情单独教育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及时提出建议或信息供广大父母教育子女时参考。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