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鑫 祁火粉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而地理课堂教学绝不只是教学智力、经验与技巧的问题,在它的深层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甚至可以说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直接实现与具体实践,是民主思想发生地。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而现场化地理课堂教学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开放、生动。
地理课堂教学现场化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凭依自身的素质,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境(或创设情境),把教与学中诸多教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而生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新理念以及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与价值提升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和多样的情景,热切呼唤地理课堂教学的现场化教学。这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 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更新,必将引起地理课堂教学的生发与创新
在新课程中,不仅有分科课程,还有综合课程;不仅有学科课程,还有实践(经验)课程;等等。多样的课程结构带来教学结构和情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为教师现场化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叶澜教授认为:传统的“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新课程教学结构和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更加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不再只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文化主动的建构者和创造者。这样一来,地理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按照既定的逻辑程序单线演进,它必将不可避免地要迎接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灵世界的困惑、怀疑、联想、遐思……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需要应对来自学生学习与成长需要的各种问题。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不确定性因素,既给教师选择与运用现场化教学提供契机、铺设平台,也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也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2 新课程对课程主体的重新定位,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只有教师心中树立教学过程的课程意识,才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经意中表露出教师的深层预期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自觉和师生心灵自由的王国。首先,新课程确认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拥有课程开发和教材处理的自主权,这就为地理课堂教学现场化生发和创造性运用提供了心理支持和课程保障。教学中教师能够视其学生发展的需要而非拘泥课本的指令灵活地调配和利用教学资源,能够捕捉稍纵即逝的“课堂事件”的教育契机,发掘并生成其教育意义。其次,在新课程中,学生也是课程主体,学生的生活亲历、人生体验等直接经验在课程中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并把它们视为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的奠基性因素,与课堂中的见解经验的学习一道共同构筑知识结构和人格基础。现场化的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师生双方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3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功能转变——从重在调控转变为重在激发,迫切需要地理课堂教学的及时、现场运作
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革新和对学生学习个性化、多样化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础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革新。同时,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解读的个性化、多样化,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带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教师的责任恰恰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将会面临大量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对于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教师不可能都进行预设,不能也不必一一给出答案,但也不可搪塞、躲闪,或以泛泛的、廉价的表扬来敷衍塞责,这就更为迫切地需要教师把备课后移,实施现场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4 课程对教学关系的重建,使教学成为“对话—理解”的过程,不断地推动教师地理课堂教学的现场化运作
新课程对教学关系的重建,这里主要是指教学主体之间的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中行为关系的重新确立。
首先,师生民主关系的真正建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学成为师生交往、交流、心灵拷问与逐渐敞亮的过程。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教师脱下“权威”的人格面具,以全部的人格实现全面交往,形成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在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正在追求并建立一种对话式的“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一直是作为对话的主体,尊重彼此世界的差异,敞开精神,相互接纳,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最终实现世界的融合及知识的生成。现场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师生双方都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丰富的人彼此真诚交流,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可与之对话的“你”,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在这种对话中,师生以“全人”的名义和平等的身份进入对方的世界,学生也会因此而拥有展现情智、志趣和多彩的生命世界,而教师也可以自由放牧轻松活泼、机敏诙谐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这时,现场化教学并非刻意设计但却不断创生,也唯因如此,对学生影响更具深远性、渗透性和多维性。
其次,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张力。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教与学不仅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意味着学生与课程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我对话。因其对话,一改单向传输和单面接受,而是在对话中沟通与理解,在对话中质询与反思,在对话中批判与扬弃。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学情境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和预料的,只有现场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才能巧妙地牵引并制动对话理解,纵横捭阖,全面开放。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也才能让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教学真正有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现场化。地理课堂教学现场化也是新课程的呼唤,鼓励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新课程给地理课堂教学现场化开辟了新的天地,现场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情感和智慧交流碰撞、理想和精神自由飞翔的王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高级中学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