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
【摘 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领域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语篇翻译作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衔接与连贯的概念,说明了实现连贯的各种手段,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
一、引言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里两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这两个词在词源上是有联系的,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特征,也是决定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保障之一。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术语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初步探讨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二、语篇翻译概述
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随着篇章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翻译界逐渐转向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语篇,它与以往的翻译单位如何不同呢?以前,西方翻译学在分析语法的等级时只提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种单位,翻译单位往往基于句子。近20年来,翻译家们才开始关注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将其作为翻译单位,他们称之为语篇、篇章或话语。根据Halliday & 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Newmark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时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李运兴指出,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可见,篇章表达的是整体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有衔接性,在语义逻辑上又存在连贯性。
三、衔接理论
1.衔接概念
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1976年,Halliday & Hasan的著作《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系统的研究了英语语言系统中可用来构建衔接关系的语料,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 & Hasan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他们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当语篇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
2.衔接手段
Halliday & Hasan把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为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是否容易被语篇接收者理解和接受。
(1)语法衔接
①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主要有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②替代
所谓替代就是用替代词取代某一个成分,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替代表述的不是对等关系,而是同等关系,主要由语法手段来实现,它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三种。用名词替代词one/ones,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等所表示的替代现象叫名词性替代;用动词替代词do, do so, do that, does, did等表示的替代现象叫动词性替代;用分句替代词so和not代替整个分句,这种现象叫分句性替代。
③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省略的类型有三种: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
④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transitional)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由词汇的重复,及其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包括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hyponymy)、整体部分义(meronymy),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collocation)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
四、连贯理论
连贯(coherence)也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标准。黄国文曾称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它是指语篇中的语义关联,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的衔接。语义连贯是话语组成的重要标志,读者要根据句内和句间的关系吃透文章的结构和题旨,才能充分理解。
五、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1.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译者承担着传达的任务和义务,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使用。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则靠意合。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则主要是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子紧凑严密,成树形结构,这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粘合剂的作用。不仅有连词and, but, or,副词 therefore, hence,代词another, this, that,关系代词which, that,关系副词 where, when,还有短语in short, for example等。汉语句子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粘合剂,句段之间可以有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因此,英汉互译时,就要按照英汉语言的特点,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
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英语有词的曲折变化形式,所以名词性体代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动词性替代词有时态的形式变化,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起衔接作用。
根据上述对比,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原文中的一些符合目的语语篇要求的衔接手段,在译文中可以保留,而对于不符合目的语语篇要求的衔接手段,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使译文达到目的语在语篇连贯方面的要求,以便使译文连接自然。
2.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意识
由于译者个人素质有所差异,译文与原文完全等值是不存在的,译者要做到的只能是保障译文语篇能最大可能的再现原文语篇,连贯这种逻辑机制是重要保障之一。译者要想正确的再现原文,须从原文的连贯性入手,必须正确领悟原文的深层语义,语篇连贯的基础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认知和知识结构的沟通。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时并非只依靠对语言符号的破译,他还须调动大脑里所储存的已知信息,主动参与对于语篇的解释过程。因此,译文首先是对原语篇进行连贯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翻译成为符合本国语言逻辑习惯的连贯结构,从而达到原语篇的完整再现。
在英汉翻译中,我们要借助其衔接手段来发展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译文要以原文的连贯为参照来调整篇章结构,由译者依照译文的连贯模式和规律重新构建。这就要求译者跳出原文行文结构的束缚,从总体连贯的角度入手,用目标语篇结构替换原语篇。
3.实例分析
【原文】
A Successful Old Age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Psychologically there are two dangers to be guarded against in old age. One of these is undue absorption in the past. It does not do to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One's thoughts must be something to be done. This is not always easy; one's own past i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weight. It is easy to think to oneself that one's emotions used to be more vivid than they are, and one's mind more keen. If this is true it should be forgotten, and if it is forgotten it will probably not be true.
The other thing to be avoided is clinging to youth in the hope of sucking vigor from its vitality.When your children are grown up they want to live their own lives, and if you continue to be as interested in them s you were when they were young, you are likely to become a burden to them, unless they are unusually callous, (1) I do not mean that one should be without interest in them, but one's interest should be contemplative and, if possible philanthropic, but not unduly emotional.(2) Animals become indifferent to their young as soon as their young can look after themselves, but humans, owing to the length of infancy, find this difficult.
I think that a successful old age is easiest for those who have strong impersonal interests involving appropriate activities.(3) It is in this sphere that long experience is really fruitful, and it is in this sphere that the wisdom born of experience can be exercised without being oppressive. It is no use telling grown-up children not to make mistakes, both because they will not believe you, and because mistak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education.But if you are one of those who are incapable of impersonal interests, you may find that your life will be empty unless you concern yourself with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4)
【评析】这段文字没有长篇大论和枯燥的说教,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位老人的平和的心境。就风格而言,译文的词句很简单直白,作者用简单的语言讲道理讲得十分透彻,做到了在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就语意而言,译文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处理上,以及遣词造句方面都很值得学习。
下面我们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面来评析这则译文。句(1)用来连接句语句(包括分句)的功能词有when,and,if和unless。译文中,when被译作“一旦”,and被省略。如前所述,汉语在很多情况下,句与句之间是靠意义连接的,可以不出现连接词,况且此句这两个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并不是很强烈,所以译文的处理方法是可取的。至于unless,译者则按照词义译作“除非”,但根据汉语习惯,在其后加上了“否则”,通过这一符合汉语习惯的搭配加强语义的连贯。同时,译者还讲分句的顺序做了调换,使得译文读起来自然顺畅。
句(2)的连接词有but,if和but。译者将第一个but译为“而是”,与前一个分句中“不是”相呼应,这就比译作“不是……但是”自然得多。if翻译是被省略,译句也因此显得简洁。
翻译的时侯应考虑上下文语境,按原文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连接词,并不是所有的when都被译作“……的时候”,所有的but都被译作“但是”。汉语句与句之间可以不出现连接词,靠意义来实现衔接,故在翻译时有些连接词可以省略。另外,英语中重复提到前文出现的人或物时使用代词作为照应手段,而汉语较多用重复手段来衔接。以句(1)(2)为例,作者再次提到children时,用到they和them,译文在翻译时,省略了them,采用原词复现作为衔接手段,将they和them都译为子女,从而使译文显得自然清晰。
省略也是常见的衔接手段之一。汉语中最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而英语可以借助一些语法手段将动词省略。我们来看第第(1)句,译文省略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再来看第(2)句,原文在if possible philanthropic和but not unduly emotional中省略了主语interest和谓语should be,译文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添加了谓语动词。
作为一个语篇,其各个语段之间也应该是通过一些方式紧密结合的。原文中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连接就是通过one…the other这一搭配来实现的。译文中翻译为“老年人有两忌。一忌……老年人第二忌……”。这样做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在第三段的首句加上了第二段首句的主题词“老年人”,这也是用来增强语段连贯性的一个好方法。
有时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在语篇连贯性方面的要求,翻译时会调整句子的顺序,如句(3)在翻译时调整了该句的顺序,但为了不拆断与下文的联系,译者将下一句中的in this sphere译作“这些事情”,通过词汇衔接重新建立起与下文的联系。
由此可见,翻译中最好保留原文的逻辑顺序,若确实有调整的必要,在调整语序时需考虑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如果照原序对上下文连贯有所破坏,则需要运用适当的手段予以重建。
词义的选择对语篇的连贯有重要的影响。在翻译中,要从整个语篇出发,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同时,在词义的选择上还需保持上下文的一致性。译者将句(4)的impersonal interests译为“对个人以外的事感兴趣”,与句(3)的have…impersonal interests“对于个人以外的事情怀有强烈兴趣”相呼应,保持了语篇的连贯。
六、结语
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手段。衔接是在连贯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是通过表面的词汇和语法层面来实现成篇的目的。而连贯主要是靠语篇深层的概念关系,信息的有序排列来达到成篇的目的,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在进行翻译时,应同时兼顾两种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对等。
衔接与连贯在语义及语用学中广泛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浅显的涉及了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如果能够建立起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翻译领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的分析体系,必将会为我们的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1976.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Stubbs,M.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3.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10]傅敬民,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