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乐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书面语言交际活动是阅读理解。这不仅表现在从数量上说看的东西远远多于写的东西,而且通过阅读书面语言,人可以准确反复地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当然,表达也是书面语言的重要功能,俗话说,有输入才有输出。表达是理解的逆向过程,所以,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我们不能说阅读理解得好表达就一定好,但阅读理解得不好表达就不可能好。所以,阅读理解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一、 阅读理解能力,取决于字词识别的“自动化”程度和对即将读到的词语预测的准确性与速度
阅读理解能力的指标是对即将读到的词语预测的准确性和速度。我们通常认为,人们在阅读时是被动的,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文字材料就读什么。实际不完全是这样,人在读到一个字的时候,总不自觉地预测下面将要出现的字词是什么。也就是说,阅读者不是完全被动地等待将出现的字词,而是凭借已经读到的字词主动地去猜测下文。这种猜测不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而是凭着他的阅读经验,凭着他熟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当然也凭着他的生活体验和各方面的知识,一旦这种猜测被接下来读到的字词所证实,阅读理解就会很顺畅地进行下去。实验证明,阅读就是在这种客观刺激和主动猜测不断匹配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段文字读了大部分之后,得到的信息较充分了,主动猜测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后面的一部分不读也能了解意思是什么,原因就在这里。
然而没有人是永远预测正确的。当主观的猜测和所看的字句不一样的时候,阅读者会马上根据增加了的信息迅速地转换思路,去预测再下一个字词。能不能迅速灵活地转换思路,取决于阅读者对某个特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字词(也就是搭配模式)掌握的多少和是否达到灵活变换的程度,也正在这里显现着熟练阅读者和不熟练阅读者的差别。我们去读那些和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距离较远的文章,常常觉得读而不懂,要停下来想一想,或是必须重读某些句子,就是这个道理。用一句话说就是:阅读是一个客观刺激和主观预测不断匹配的过程,而能否达到理解,取决于阅读者掌握的模式的多少和转换的灵活程度。
二、 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其中各个阶段顺序分明又互相交迭,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儿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会开始阅读由汉字组成的书面材料,此时阅读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由于对汉字的识别还停留在精确辨认阶段中较低的水平上,又由于视觉尚缺乏按顺序依次感知汉字的能力,所以面对文句中线性排列的汉字,不得不请手来帮忙,用一根手指一个一个地指,同时眼看口读。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眼睛定位,不容易疏漏,也不容易重复。缺点不但是速度慢,而且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把等距排列的汉字分成词或词组,字与字的阅读时间间隔取决于他对后一个字的熟悉程度。儿童这样读书感觉十分吃力,忽快忽慢,听不出文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指读阶段”。这时的孩子还谈不上有什么阅读能力,只是从识字到阅读的过渡时期,可以说是准阅读阶段。
稍过一段时间儿童可以不用手一个一个字地指着读了,代之而来的是用头一点一点地读。点头虽然和用手指性质相类,至少说明视觉定位能力的提高,“念字”的情况也有改变,按词读的现象开始出现。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点读阶段”。一般来说,点读持续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只是比“指读”稍有进步罢了。
第三阶段叫做“口读阶段”。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必须读出声音来,虽然“指读”和“点读”阶段也要读出声音,但在这个新的阶段外部形体的动作已经消失,表明儿童视觉定位能力的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儿童此时正逐步摆脱以汉字熟悉程度决定阅读间隔或诵经般间隔均等的不正确方法,学着按意思分词读了。这一点十分重要,表明对意义的理解开始成了儿童阅读的注意的中心。这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口读”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开始。有趣的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无例外地一定要读出声音来。儿童这样做,并不是要读给别人听,而是读给自己听的。因为这时的儿童,除了视觉信号以外,还需要声音信号的参照,去校正自己的阅读,从视、听两个通道去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我们提出不许发出声音,你也会看到儿童嘴唇开开合合的动作,看到喉头一上一下地蠕动。自然,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阅读速度,就取决于他口读的速度。相对有经验的阅读者来说,阅读速度是相当慢的。因此“口读”可以看做是阅读的初级阶段。
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出声读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最终这个外显特征基本消失,儿童就达到了阅读的第四个阶段,即“默读阶段”。这时儿童视觉控制的能力大大增强,已经无需自己读出声音的帮助,按词和词组理解文句的意思已基本没有困难,阅读理解就可以顺畅地进行了。因此,默读是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不只儿童,成人也主要依靠这种方式摄取知识,接受视觉信息,参与书面交际。
当然,默读是要有一个训练过程的,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默读的速度不受嘴巴读出声音的制约,速度就会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快,可以是口读的好几倍。因此,默读的实际作用很大。但不经过声音的媒介直接凭一串串文字符号就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对人的感知、注意、思维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要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才能做到。整个小学阶段把阅读的目标确定在为默读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并且一步一步提高默读的熟练程度,应当说是比较恰当的。
有没有比默读速度更快的阅读呢?有的。那就是“扫读”或者叫“浏览”。
扫读有两个特定的目的,一是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大致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二是在大量材料中找到你所需要的段落和部分。扫读是在熟练默读的基础上养成的,却需要高度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指向性,甚至观察方式也要改变,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进行一些扫读的练习,但扫读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不再赘述。
阅读这几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每个儿童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但只要学习阅读,这几个阶段都要经过,而且次序不可能颠倒,这就是顺序性。但各个阶段又不像楚河汉界般可以截然划开,每个阶段中都难免带着较低阶段的痕迹,又都会看到较高阶段的一些萌芽,这就是交迭性。正是这种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提升了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安排上,阅读课文所占的比例最大,体现了对阅读理解的重视。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多套教材,课文篇幅的长短和内容的深浅,也大都符合由低到高的渐进要求。尤其可喜的是,许多老师和教研工作者都把注意的目光转向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对教学是外行,只把一些研究心得介绍出来,盼望大家共同努力,廓清阅读理解发展的进程和阶段,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并可以据此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迎来语文教学主体改革的大好局面,促进中国儿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本文节选自《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