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科学教学中,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创设条件,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 合作小组 共同进步
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背景和意义
1.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知识。由于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多,并且每一部分内容对应的思维方式又有较大的差异,这就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学生方面,由于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多,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很多学生的科学成绩都不够理想;在教师方面,现在的科学教师原来所学的专业基本都是分科的,并且大部分教师长期进行分科教学。当教师要承担科学教学任务时,就会感到困难重重。
2.加强理论基础和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的意义。合作学习作为当今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建立异质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合作学习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会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彼此分享思想,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此外,学生在共同探讨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还提高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1.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把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包括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对所教授内容进行沟通,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进而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从而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其次,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教师是否具有合作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案例1】浙江杭州江城中学的科学教师从四方面入手进行合作。第一,为了教师之间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实现互补,在组建各年级科学备课组时,要求同一备课组必须有原来教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教师,并尽可能有原来教地理的教师;第二,在安排教师的办公室时,同一科学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在一个地点办公,这样有利于随时交流;第三,在每次备课时,根据所要备的内容请专业教师主讲。
比如,在备酸碱盐知识时,就请原来教化学的教师主讲。首先,讲清楚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哪些。其次,讲解这节课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最后,还要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然后,非化学专业的教师再把自己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请化学老师解答。这样备课能使非专业教师尽快弥补自身知识的漏洞,少走弯路;第四,实行互相听课。比如,以前教物理的老师要上生物课,就在备课时调整教学进度,在听了原来教生物的老师的课后,再对自己的教案加以修改,然后再去上课。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科学教师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合作的榜样。
2.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论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绩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并作为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利用。
建立异质学习小组是指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不同质的,他们在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由于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组建异质学习小组的操作: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组合搭配。尽可能使各学习小组间无明显的差异,这样便于实现公平竞争;第二,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由一位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案例2】在八年级科学“物质密度”的学生实验教学中,首先,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把全班32个学生分成实力比较均衡的八个小组。实验任务是分步探究物质的特性——密度。提供的试验器材有:天平、砝码、烧杯、水、量筒、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铁块、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铜块、刻度尺。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实验任务。开始做实验后,组长先进行分工,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当实验出现问题时,小组成员也可以互相帮助。比如,有同学不会调节天平,有同学不会使用量筒等,马上就有同组的其他同学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于是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从而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因此,为了使小组取得好成绩,小组内同学间必须进行合作,只有合作开展得好,才可能取得好成绩。一段时间后,各小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各组汇报学习、讨论的结果并进行交流时,笔者要求每位发言者代表整个小组发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并根据小组每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来总评小组的分数。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实验教学,一节实验课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面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参与”的关系。师生合作学习,即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案例3】为找到一个问题的最佳解题方法,教师和几个学生建立合作小组。这个题目是:“比较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条件是给一种盐溶液和两种金属单质。”首先,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最终找到合适的解法。上课时,笔者请提出最优解法的同学给全班学生讲解。他说:“先打个比方,如果家中有三兄弟,取老二为参照对象,比老二年龄大的是老大,比老二年龄小的是老三。同样道理,这三种金属活动性位于中间的是锌,那就取锌的可溶性盐(如硝酸锌)作为标准,然后把另两种金属分别放入锌的可溶性盐中。金属镁能与可溶性盐发生反应,这就证明镁的活动性比锌强,而铜不能与可溶性盐发生反应,则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锌差。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听懂了。因为这种解题方法来自学生,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参与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开展合作学习研究、实践后的体会和认识
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实践后,笔者及时进行了教学反思,感到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帮助。在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成绩,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