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菊仟 穆东琴
【摘 要】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是造成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国外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已被证明在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双重功效,同时在兼顾学生个性与群性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策略,在学生之中营造一种互助合作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改变目前教学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大学英语;合作小组;学习效果
0 引言
作为国内高校本科通修课程重头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如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改革的压力。一方面,现在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在提高,获取相关资讯的途径方法多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兴趣在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来自不同教育环境和语言要求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相差甚大。上述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老师课上精心设计的话题、任务和要求就不可能圆满完成,教师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再好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学习平台也没有能力和耐心去使用;另外,学生的水平差距大,任课教师教学的水准不好把握,教师感觉力不从心,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满意。
针对学生个体差距的问题,国内部分高校的措施是进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基本做法就是根据入学成绩或开学摸底考试情况,进行分级,并按照各级培养对象的特点安排课程设置,选择分级教材。这是符合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要求的做法,也迎合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里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三种不同要求。但是分级教学有利有弊,虽然可以方便老师授课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分级依据缺乏统一固定的客观标准、教材选取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重组教学班级缺乏集体感和凝聚力等问题反而成了取得预期效果的巨大障碍。沈海萍[3]、张蕊等[4]发表的教学论文中都指出了类似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分组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学生心理尤其是差生心理的负面影响,编入低层次班级的学生更容易有自卑感,对英语学习更加消极应付。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5]。笔者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实行分级教学,还是传统的分专业授课的方式。现实的分班方式和心理学的情感因素都要求任课教师寻求一种能够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现状是差距大、不积极、没自信,那就可以在他们之中倡导“主动、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那么,以师生、生生互动和协作为特点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一种有益尝试。
1 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多国家都在开展,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R.E.Slavin)教授、约翰逊兄弟(D.W.Johnson & R.T.Johnson)、以色列的沙伦博士夫妇(S.Sharan & Y.Sharan)以及我国学者盛群力、王坦、王红宇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约翰逊兄弟指出合作学习就是运用教学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创新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策略体系;王坦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1.2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在各国的称谓和具体做法有区别,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约翰逊兄弟总结出的五个要素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运用: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社交技能、小组反思。
1.3 合作学习的效果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有关合作学习成效方面的论文、著作和试验都对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的效果持肯定态度。约翰逊兄弟在2001年在公布了一份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元分析”,通过检阅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所作的900多项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双重功效,同时在兼顾学生个性与群性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国的专业研究者如盛群力、王坦等主持的大型课题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证实了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众多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合作学习,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研究群体。例如,张法科、赵婷(2004)发现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辅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探索、共同进步;俞巧雅(2007)得出结论,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减少传统班级里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结论。
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合作学习能得到广泛而持久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它汲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总结了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把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构想分为两个方面[6]:
2.1 认识过程理论
2.1.1 认知发展论
维果茨基、皮亚杰等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而促进的。“最近发展区”的创造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之中。像语言、价值观、规则、符号系统等都只有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掌握。他们都主张通过增加课堂合作时间来产生有益的认知活动。
2.1.2 知识建构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相关的,知识的建构必须依靠共享和协商而不是命令或控制。建构性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应该增进学生的合作与交往。[7]
2.1.3 精细加工论
信息要在记忆中保持并与原有信息发生联系,学生就必须对材料进行认知重构或精细加工,例如写小结、列纲等,帮助理清要点和重点。其中最优方式之一是向同伴做解释说明,双方均能收益。
2.2 心理需求理论
2.2.1 教学交往论
教学不光是一种认识过程,还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交往既是教学开展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学实现的重要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8]合作学习为保证课堂交往尤其是生生交往的充分和完整提供了一系列制度和机会。
2.2.2 动机激发论
约翰逊兄弟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为达成学习目标做出努力的程度的标志,而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内在动机激发论旨在创设一种每个人为达成集体目标付出努力的情境和意识。[9]
2.2.3 满足需要论
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实际上都在寻找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友谊、自尊等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又极大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喜爱、努力程度。只有创设良好的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提供帮助实现自己影响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接受指导满足别人影响自己的需求,实现了影响力和归属感的统一。[10]
3 合作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契合点
朗(Michael H. Long)和波特(Patricia A. Porter)两位著名的二语习得专家非常推崇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总结出5条好处: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质量提高;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得到照顾;降低了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11]
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在语言课堂上能有上述积极作用,是因为合作学习所遵循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学的理念和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
3.1 强调实践与体验
外语学习注重实践,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习得简单说来就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授或者自己的自学,认识并理解某一个知识点,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它,如对话、写作等场合。[12]但是这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又是很复杂、迂回的,学习者要反复记忆、及时纠正、不断练习,才能真正巩固大脑中的语言信息,确保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输入”和“输出”的机会,而且需要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梅里尔·思韦恩(M.Swain)认为,拥有持续的机会来产出语言对语言学习者非常关键[13],但是我国外语习得的语言环境主要依靠课堂上学习者和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所以创造交际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对提高外语实际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合作学习能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的机会,通过提问、回答、解释、辩论等方式让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巩固,符合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3.2 强调交流与互助
语言教学强调交流,英语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就是交流,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语言课堂上的交流既是增加语言能力的机会,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可以增进师生的了解、同学的友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观点、喜好,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友谊。合作学习鼓励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强制的方式来保证交流的充分性。而且,合作学习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学习或任务的完成,可以降低个人的压力,得到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最终克服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和对课堂活动的退缩心态。英国语言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J.Harmer)也提议教师用混合编组和同伴帮助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问题。[14]
简言之,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在一个轻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学习者之间用英语开展交流、帮助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知识的建构,以及思维能力、交流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4 大学生英语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4.1 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的合作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更早更有经验,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尝试才刚开始,但并不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就很困难。实际上与低层次的教育相比,合作学习在大学阶段更利于开展和推广。
4.1.1 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来看,有三个有利条件:
(1)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沟通和社交技能,能有效地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和探究,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显然更符合这些条件;
(2)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更强,可以进行难度较高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3)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处在一种集体的环境中,这种集体生活方式适合于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4.1.2 从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特点来看:
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以团队为形式进行的课题研究是非常普遍的,而团队研究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让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基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15]
4.2 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实际使用技能,不仅是新兴的独立学院的问题,也是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还要求各高等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16]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合作学习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方式有明显优势,是符合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沈海萍,王春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张蕊.青海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6(5).
[5][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73.
[6]部分内容转引自 盛群力,金伟民.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1-146.
[7]高文.构建主义学习和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6.
[8]洪梅.教学过程的交往性本质浅探[M].江苏教育研究,1990(3):13.
[9]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10]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8.
[11]郝涂根.合作学习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90-91.
[12]“输入”与“输出”是二语习得方面的两大重要理论.美国人斯蒂芬·克拉申(S. Krashen)在1985年提出语言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习得外语的唯一途径.在克拉申的基础上,加拿大语言学家梅里尔·思韦恩(M.Swain)提出了语言的“可理解的输出假设”(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认为学习者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3]M. Swain.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Cook G & Seidlhofer B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14]J.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27.
[15]徐小洲,王天嫱.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高教研究,2002(5):45-47.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