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民
摘 要:班主任工作中“爱”“严”共生,爱是严的本质,严是爱的体现;只有将严格融入爱护,爱而不宠、不偏、可感,严而有理、有情、有范,爱寓于严,严出于爱,才能启迪学生心灵,激励奋发成才。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爱”“严”适度;爱寓于严;严出于爱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19-02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过分,爱得随意,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缚太紧,管理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爱”和“严”的适度,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呢?
一、严的教育
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质心理等自身素质都在发展,应对他们严格要求。
1.严而有理。当班级出现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全面思考,初步拟出多种教育方案,再权衡利弊,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实施教育。例如,有一次,我班以班长和学习委员为首的几个学生和他班学生打群架。经了解情况,我初步拟出了几种处理方案:第一,先严厉批评,再令各写检讨;第二,先令罚站反省,再给予批评;第三,请家长来校;第四,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这次行为给自己、班级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在班会上作检讨、下保证。为了以理服人,让我班这几个学生既深刻认识错误,又能消除消极影响,稳定全班情绪、氛围,我选择了第四方案,经实施,效果很好。
2.严而有情。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在教育中让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而应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教师一定要在教育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变冷漠为热情,变愠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变训斥为商量,变罚站为请坐。按常情,上述例子中那几个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都会害怕、担心,但是,他们也可能会想:看老师能把咱们怎样。此时,如果教师变愠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这样,哪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接下来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
3.严而有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学年初我刚接班时,一进教室,只见地面一片狼藉,学生却熟视无睹。对此,靠“骂”肯定无济于事。于是,我便无声地俯身打扫,当扫到一个学生的脚下时,那学生的脸便红了,说:“老师,我来扫。”我只笑着点头,其他学生见状都赶忙把自己四周的废纸屑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自此以后,班里的卫生状况大有好转。
二、爱的教育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在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给予学生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而不宠。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等,而不是无原则、无限度的溺爱和纵容。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也不能让学生懂事后埋怨我。”我感觉,这才是从“严”要求下的真正的爱。前文所述打架的学生中有两位班干部,假如对他们的错误处理就轻避重,轻描淡写,姑且不说全班学生有意见,不利今后的工作开展,对这两位班干部也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会使他们认为班干部犯错误可享受特权,而不思过错、盲目自大,这对他们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不是爱,而是宠是害!
2.爱而不偏。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存偏颇,而应纯洁、真挚、普遍、持久,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再者,虽然学生的素质、能力不都一样,但他们同样来校接受教育,应当受到平等的教育,任何人都不能够被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他们只要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信任你,听从你的教育。
3.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然你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爱,但板着脸去教育,他们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不敢接近你、信任你。可见,教师必须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爱意。例如,在和学生的谈话将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再说句鼓励的话,就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作为一个教师,万不可吝啬微笑,吝啬表扬,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爱和严是共生的。爱是严的本质,有了爱心,严才会有效果;严是爱的某种体现,只有在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才会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才能使学生自觉律己;只有将严格融于关爱,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班主任才能以真诚关爱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在班主任的严格要求下奋发成才。
【责任编辑 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