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2009-11-03 06:02李银霞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4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操作教学实践

李银霞

【摘要】 通过实际例子阐明,本文在教学中通过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而获取知识。论文通过实际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来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 教学实践、操作、计算方法

Let the student in the operation activity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Li Yinxia

【Abstract】

Expounded through the actual example that this article lets the student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he reality begin to operate, in oper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inference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practice, lets the student begin in the classroom to operate personally, observes, the comparison, the analysis in the operation, to infer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raises the study interest, deepens understanding, grasps reliably. Let the student in the operation activity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 words】Teaching practice, operation, computational method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小学生的认识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是通过活动并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需要。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心理特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进而深化对知识的获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具体做法是:

1.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ァ岸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而动手操作则可强化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奠定基础。因此,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其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授“体积”概念时,除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自学课本外,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理解“体积”概念。如:上课前,让学生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面装上同样多的水,然后让学生把长方体铁块放进其中一只杯子里。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发现杯子的水面升高了。又问,是不是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急着问答,是放进铁块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这里,我又让学生把一个正方体铁块放进另一个杯子,问:“这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放进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第一个杯子。”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十分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正方体比第一次放的长方体大”。学生有了以上的感性认识,说明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呢,到此时,再出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通过操作,直观、形象、生动地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根据数学的内容组织活动,将产生“余数”的过程提示出来。具体步骤是:

让学生动手分苹果(图形纸片做成的学具),即:

1、把1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在操作的同时得出版式:

11÷2=5……1

11÷3=4……2

11÷4=2……3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并要求学生说出"除数"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大小,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有实际操作活动做基础,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所以,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余数"这一概念。

2.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来源

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节时,将学生分组,做了如下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所有学生亲自动手,对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不同的长方形(长3厘米,宽2厘米;长4厘米,宽3厘米;长5厘米,宽4厘米)的周长进行测量。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联系?经过讨论,用投影片显示学生操作的结果,如下表: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它包括2个长和2个宽。从而抽象、概括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宽这二个量,还牢固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我指导学生这样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平形四边形学具,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然后把所得到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这一画、一剪、一叠、一比,结合课本所供的条件,学生很容易地从中悟出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发展“除以2”这一规律及公式的来源。使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获得理性的认识,从而牢记在脑海里。

3.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所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指导学生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这个纸盒展开后的形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引导学生说出表面积的意义。再结合长方体展开图,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怎样计算,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又如:“在十册数学圆柱体体积的练习中,有一道题:一根长5米的圆柱体木料,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16平方分米,求这根木料的体积。”学生初读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但我不急于讲,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给学生一些粉笔,让学生把粉笔锯成两段,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所增加的面积就是两个横截面的面积,然后用一个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就得到所求的体积。

通过学生操作,使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获取知识。这样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牢固;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乐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

收稿日期:2009-07-11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操作教学实践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