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人文性思考

2009-10-28 07:0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周 娟

一、整合中的人文性特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就有研究者开始探索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用以提高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褒贬不一,争论颇多。笔者认为:人文性的体现和实施问题是整合的核心内容。整合中的人文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以现代整合理念为依托。现代的教学行为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基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必须以语文课程为载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理念、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及策略、教学资源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优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语文学科质量的整体发展。因此,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形成大教育观和新的人才观,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整合中人文性得以凸现的前提。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工具性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贬抑了人文性。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大量应用,我们必须重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文性研究,关注语文课程深层次下的人文价值问题。我们要站在人文高度去整合信息技术,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平衡点,并体现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设计上。

第三,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旨归。整合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的情感、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个性等人文内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示真实的教育情境,使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程走向整体的学生生活实践,实现多元信息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融合,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目标。

二、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人文性的缺失

诚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及其呈现过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有着传统语文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整合中一些教师存在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的观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态度:为使用而使用。在语文教学设计环节中,许多教师将原本应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滥用泛用,习惯将准备的大量信息首尾相接,大摆长龙阵;有的则不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客观实际需要,盲目追求课件的美观而忽视文本。如一位教师讲授《荷塘月色》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荷塘优美的图画,不仅有处于四季中不同天气的荷塘美景,也有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荷塘风姿,并且通过悦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如痴如醉,甚至有了集体出游观荷的冲动!显然,这种脱离文本的教学是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这种盲目使用多媒体而不加选择地设计教学课件的教学,不但无益于课程有目的的展开,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泛化现象。

(二)过多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体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僵化不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目的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追求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文本应有的阅读联想和想象被逐出课堂,使人文性浓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模式化、单一化。在这种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体验到的不再是文本语言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而仅仅是大量罗列的信息中所展示的支离破碎的图画、文字。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相差甚远。

三、整合中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现代教育理念的匮乏。现代教育意义下的语文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为指导,然后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情景,合理处理教学过程各因素关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提供给人们的也只能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一定操作规程机械套用的“傻瓜相机”。而在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理解和操作的误区,甚至一部分保守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其不良影响在某些学校却是很大的。

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失衡。信息技术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的融合,所以整合的焦点应是语文课程。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为了改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们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具有阅读经验,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多样化理解。如果教师不懂得这些,而将生动丰富的文字固化为图片和影音素材,只会导致教学中技术和内容的严重失衡。

四、凸现人文性,构建新型整合模式

首先,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出现,是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根本范畴相符的。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凸现人文性,并非是要凌驾于工具性之上。二者必须并重,不能有所偏颇。目前人们大多重技术轻人文,任意贬斥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有唯技术论的倾向。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从语文课程的特色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语文学与人的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个性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文内涵及内容,在语文课程的教与学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1]。只有在整合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才能得到长足进步。

其次,调整教师角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整合中人文性研究的关键。现代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一改传统教育的权威地位,越来越少地灌输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当信息共享者和研究者的角色。“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信息共享,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已不明显。教学活动后教师留给学生的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号,以激发学生再学习,而不是一劳永逸地享受教师给予的结论。”[2]同时,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的个体,信息时代日益突出教育过程的复杂动态变化,这就决定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各种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形式,并且有所创新。

最后,构建“自主、互动、创新”新型整合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以“学”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新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为课堂上师生互动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民主、轻松、活跃的教育气氛,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3],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真正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助推器。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根本上促进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持续深化。

参考文献:

[1]杨茜.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的人文性回归[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2]姚晓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怪圈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赵新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中的人文性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周娟 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450006)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