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社教
〔关键词〕 作业设计;兴趣;主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25—01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业设计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新思路,摸索新方法,从而使作业设计体现出探索性、生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特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通过在作业设计方面的探索,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用新鲜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越是新鲜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感兴趣,相反,越是传统的东西,学生越容易反感。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而对贴近生活实际的作业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编入作业中,学生可能立即会对该习题发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单元时,老师就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布置作业:给学生提供一张篮球明星姚明在2005~2006赛季和2006~2007赛季每场比赛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姚明在这一年里是否得到了进步?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虽然有点难度,但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很可能一些“球迷”学生会当场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带动其他学生顺利完成作业。
二、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采取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的策略。
教学活动化要求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作业设计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以活动促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目标。
三、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也可以有探究题。教师要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与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对作业设计的改革,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