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伟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思想;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07—01
一、 转变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思想,做到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相结合
一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学生做其能做愿做的事。为此,教师在认识学生时应少一些主观片面性,要正确评价学生。在教育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数学生之十过不如褒学生之一长”,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些鼓励和中肯的评语,或许就可能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
二要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服务。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引导每个学生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让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律品格,真正为学生服务。
二、转变对学生只进行集体教育的思想,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要组建好班集体。一个班级,集体生活组织得好,班上的学生往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则一盘散
沙,非但后进生转化无望,优秀生也动摇了上进的信心。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让他们去体验个人同集体的关系,去感受集体的力量,从而服从集体的领导。
二要充分发扬民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决策过程要民主,要与学生商议,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要进行个别教育。集体中的个人,除了具有共性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外,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主观努力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所以需要个别教育。对好学生,既要表扬鼓励,又要严格要求,要求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中等学生,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分析他们的不足,要求他们向先进看齐;对后进学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关注,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他们,转化他们。
三、 转变以开展主题活动为主的思想,做到主题活动与经常教育相结合
一要定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明确职责,构建“教师—家长—校外辅导员”三支教育主力军,形成实施德育工作的“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三条途径,着力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注重评价,德育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倡导重过程、重实践、重发展的评价,形成学校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社会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要抓养成,规范行为习惯。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以“写好字、讲好话、做好操、扫好地”为基点或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阶段性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往、相处,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思、自省,逐步调节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要注重其他各门学科的德育渗透。要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大课堂的“基地”,融德育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如果我们不认真把德育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一味地推给校长、班主任或分管人员,“德育为首”的原则是无从谈起的。
四、转变就德育抓德育的思想,做到德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正如教学活动一样,德育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把德育的各项措施看作是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条件(外因),那么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则是自己思想变化的根据(内因),教育者外部的德育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思想转化这一过程。如果只有教育者的努力,没有受教育者的主观努力,思想矛盾的转化就难以完成。德育归根结底要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能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教育者只有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起来,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效果才能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