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本文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过程中的操作误区及具体路径进行有益思考。
关键词一:“重文轻人”
斯大林说过:“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毛泽东也说:“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理论,曾一度出现了“重文轻人”的现象,于是我们的课堂中充斥着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教者撇开一篇篇具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孤立地去分析文章中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知识。教者俨然成了“庖丁解牛”式的“屠夫”。加之应试考试的盛行,加剧了工具性操作的极端化,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关键词二:“重人轻文”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教育界便展开了对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大讨论,一时间溢美之辞四起。语文教学又走向了“重人轻文”的误区:教者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只一味地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三:理性训练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然“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学科除应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还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范文分析,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思想内涵,领略景物描写的环境之美,感受人物的灵魂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交流思想情感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必须强化听、说、读、写的理性训练,才能做到人文思想渗透与融合的了无痕迹。
例1:析字品词
体现“二性”和谐共生的析字品词教学能够避免字词教学中字音上的机械认读,词意上的孤立讲解,通过设置语境,从而赋予教学过程以较强的情趣性。以《师恩难忘》一课的教学为例,教者先让学生想象相关画面,形象感知“叩拜”词意;在辨析“戛”与“嘠”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戛然而止”;接着出示一组来自文中的四字短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教者引领学生激情朗读。
且看具体片断:
师:“是的,作者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一读”。
师:“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二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三读”。
在此基础上再积累关于口才好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来描写田老师。
在这样的字词教学中,教者将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方法的指导与心得,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把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对田老师的认识熔为一炉,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例2:设境想象
新授《黄山奇松》一课时,笔者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找划词句。让学生先找划描写松树的语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再找划描写各种松树的特点的词。如迎客松的“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的“茂密”、“碧绿”、“巨大”;送客松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二、播放录像。播放有关黄山景色、黄山奇松的录像,并让学生想像自己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攀登黄山,欣赏奇松。本节课笔者将文字、画面、朗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黄山奇松的神奇、秀美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学生既习得了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例3:对话表演
对于人物对话语言较为丰富的课文,教者可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揣摩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同一角色的演员商讨表演技巧等,使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行为。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对话表演。
总之,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中心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