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校管理的时代选择:学校文化建设

2009-10-22 09:13何华宇
中小学校长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何华宇 赵 敏

[摘要]在现代教育发展中,学校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管理也逐步由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的新层面。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行事规则的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现代学校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学校文化;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核心力量。一个学校若想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打造自身的特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校管理起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优势,是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基本途径,培育与提升学校文化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战略重点。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1、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培养,教育”,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文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后来人们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1]在古汉语中,“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最早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一个与“天(自然)”和“武力”相对应的概念。[2]

文化的蕴含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门学科所关注,但迄今为止,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Tylor,E.B.)于1871年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泰勒(Tylor,E.B.)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3]此后,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和学科出发,对文化的定义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Kroeber,A.L.)和克拉克洪(Kluckhohn,C.)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回顾》一文,统计了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是指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的行为模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即经过历史的演变和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观念,尤其是附属于观念的价值;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产品,另一方面又是构成远期行为的必备条件。”[4]相比之下,克罗伯(Kroeber,A.L.)和克拉克洪(Kluckhohn,C.)关于文化的定义较为现代西方学者接受。

2、 学校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 W.)最早提出的。1932年,华勒(Waller, W.)在其《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这一表述,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后来经布鲁韦尔、考勒曼和麦克顿等人的发扬和深化,学校文化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活方式,它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包含学校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学校内所有文化现象的整合体。学校文化的形态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学校文化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相对社会文化而言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2)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是指学校文化的抽象性和独特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独特性既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又是指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地域特点,有区别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和个性化特色。(3)学校文化是一种传承性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文化,它既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等的传承与积淀,同时也是除旧布新的结果,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求未知是学校的使命。(4)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特定的教风、学风、校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

从社会学家们对组织进行的大量分类考察中,我们获得了学校的一些基本性质:学校是一种服务性组织,服务的对象就是受教育者和社会;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主要通过规范化手段进行,将一定社会的规范,信念,道德习俗及传统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遵循和发扬;因而,相对于科层组织而言,学校更倾向于松散型结构组织,它对其成员的行为只有有限的制度约束,多数依靠感染激励等方式来促进学校组织的发展。可见,学校文化是一种有力的黏合剂,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松散型的学校各系统连接在一起,统一指导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有利于把学校管理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总之,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良好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生存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两方面。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集中反映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对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如果学校成员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与学校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学校文化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学校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在学校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校文化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它是管理制度“硬”约束的升华。这种软约束产生于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对学校共同价值观、道德观长期不断地宣传灌输教育,潜移默化地向学校成员个人价值观、道德观渗透,形成一个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继而促使学校成员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

(3)激励功能。指学校文化在调动和激发学校成员的工作动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性作用。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学校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凡事都以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通过学校文化的塑造,在学校群体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凝聚功能。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学校成员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力,从各方面、各层次把全体成员团结起来,把学校教职工和学校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学校全体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

(5)教育功能。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道德文明意识、法制观念、塑造人类灵魂的工厂。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潜在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德育教育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每一个成长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主要在学校学习中完成,学校身兼教育者和思想先导等多重角色,学校以其价值观、道德观和规范标准等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校文化具有教育功能,这是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大区别所在,也是学校文化的应有之义。[5]

(6)品牌功能。学校文化代表着学校的个性和特征,它本身是一种品牌效应,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学校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优秀的学校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学校的管理风格、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从而为学校塑造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一般说来,学校文化的品牌辐射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其一,人员辐射,学校文化通过全校成员向社会传播和扩散;其二,精神辐射,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向社会扩散;其三,宣传辐射,学校文化通过宣传媒介等向外扩散。[6]

三、变革学校管理的时代选择:文化管理

文化与人类相伴而生。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社会的要求,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徐国华、张德和赵平在《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中指出,“走向文化的管理”是“21世纪的必然选择”。深入认识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特征和功能,创新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管理思想和模式根植于文化之中。管理以文化为基础,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又影响着文化的形成。正如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思所说的“管理是文化的产儿”, “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到当前文化的影响。”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把握自身的文化根基,梳理自身的文化脉络,整合自身的文化元素,提炼自身的文化理念,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实现潜力的外化,即创新发展和自我实现,实现“人是教育的目的”[7],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总的而言,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以师生员工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和发展人成为学校管理的关键。在操作层面可以具体化为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四个方面。追求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目的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的具体操作原则。[8]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采取激励驱动、沟通互动、民主策动、情感促动和愿景推动等基本策略。

(1)激励驱动。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就应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各种自我发展的条件,创造各种自我提高的机会;二是通过激励手段设置合理需要以引导教师需求,满足教师优势需要,最终使教育教学达到服务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根本目的。

(2)沟通互动。沟通是学校工作的助推器,更是学校解决内部矛盾,增进团结的金钥匙。加强学校内部的沟通管理,实现信息传递,缩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心际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使学校成为一个分工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民主策动。坚持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淡化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力,代之以民主式、平面式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人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校务公开,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工作热情,是实现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

(4)情感促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是能够被控制和引导的。因此,学校管理要利用不同感情进行激励,使师生具有稳定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尊重和关心人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以诚相见,尊重和关心师生是学校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情感促动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关爱,学校管理者应走出权威的光环,尊重人、关心人、对人倾注真挚的炽热的感情,将自己与教职工置身于同一个平台,在互相尊重与信任、沟通与合作、体谅宽容与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处理工作关系,从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

(5)愿景推动。彼得·圣吉说过“共同的原景就是人们心中的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这种感召的力量来源于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学校主流价值观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成就、办学目标的评价和定位,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升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主流价值观主导着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将个人愿景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自觉遵循学校规范,参与学校建设,让学校共享的价值观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宗伟.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

[2]刘伟.文化: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的求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1.

[3]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

[5]赵敏,江月孙.学校管理学新编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1.

[6]陈耀玲.试论学校文化的功能[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63-65.

[7][8]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90.

(作者:何华宇,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敏,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