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生态重构

2009-10-22 09:13陈向阳
中小学校长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

陈向阳

[摘要]学校的发展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生态元素的积极变化或重构,对学校管理的任何技术干预都应以学校文化生态上的积极变化为导向,学校文化生态的重构是学校发展的最终归宿。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最高境界就是基于学校文化,为学校构建一个合作型的新型学校文化生态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持续变革发展的内驱力。

[关键词]学校发展;学校文化生态;内动力;学校发展计划

在变革的时代里,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对学校办学的某些环节进行技术上的变革来谋求学校发展,比如管理变革、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学校的变革发展是一种整体性改革,最终必须谋求的是学校组织生命质的转型,因此我们需要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整体论视野,而学校文化生态的重构则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学校发展的文化缺失

所谓学校发展是指学校由小变大、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积极成长、变化和进步的过程。从管理学的意义上则强调要立足于学校层面,通过强调计划管理,完成目标来实现上述的发展过程。

当前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描述:

(1)完成工作,随意状态。即学校无所谓发展的概念,每天就是应付日常的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学校处于一种随意状态。

(2)随大流,任务式。就是跟随形势,完成当年上级布置的任务,即为学校的发展。

(3)零敲碎打,见子打子。就是没有主线,没有方向,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想法,东一锤子,西一榔头,非常琐碎地去完成一些事务。也许在某一局部领域取得成就,但是学校整体上还是发展不上去。

(4)断断续续,变化不定。由于缺乏强大持久的动力,学校的发展没有清晰稳定的轨道,无法持续地发展下去,形成独特的发展道路,学校发展不起来。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这需要我们从学校文化生态的角度对其基本品性的缺失做出分析,以便寻找解决学校发展缺陷的突破口。

1、学校发展主体性缺失

由于长期受制于国家与上级部门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管理,以及学校自身在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能力的欠缺,学校发展缺乏一种自主建设、能动变化、创造更新的特点。第一,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但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下,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难以拥有发言权与自主权,长期以来受制于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员,教师很少有机会向学校上级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参与学校管理过程。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打工仔”角色的感受。第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最终体现者。然而,在许多学校中,学生的这一主体地位并未真正体现出来。比如,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从教师和学校的安排,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难以自主地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学校的发展难以反映学生的心声。第三,学校主体性的缺失。很多学校的发展反映的更多是我国这些年来整体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水平,然而这种变化发展缺乏批判与超越,缺乏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缺乏对国际文化、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尤其是社区文化与学校的整合,使得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缺乏特色。

2、学校发展多元性缺失

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的特征,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与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来说那样必不可少。”[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选择的问题。然而,我们的学校没有认识到文化多元化给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发展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意识与观念。学校的多元文化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信念与敏感性,缺乏对不同学校发展模式的认知、欣赏和尊重,以及相应的判断、选择和认同能力,也缺乏对民族文化、自身发展道路的理解、感悟和接纳。我们的学校发展还仅限于对主流模式的选择、内化和建构,千校一面的发展格局比较明显,缺乏独特性也就没有了多元性。

3、学校发展开放性缺失

以往的学校变革活动比较传统、封闭和孤独,导致了学校改革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整体的发展。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学校发展开放性的缺失。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未及时向社会文化开放。学校变革活动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围墙里,缺乏与家庭、社区的交流和沟通,缺乏一种主动筛选、梳理、引导、净化、升华和接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和责任,使学校成为一座文化孤岛。从中观层面上看,学校建设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应该相互开放。这些子系统内部各自构成了自己的系统,同时各系统之间通过互相作用构成了一所学校完整的发展系统。而实施上很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未能使这些内部子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互相取长补短,相生互动。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里的每一要素、组成部分都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比如,校长的办学思想、领导的管理风格、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基础设施的装备、校风与学风等等,然而似乎都是各自为政。

4、学校发展合作性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强调升学率,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局面,缺乏合作的意识与氛围。就学校内部而言,学校缺乏一种和谐、融洽、合作的氛围。无论各部门之间,还是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难以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缺乏合作性的学校不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发展机会和空间以及良好的心理氛围,学校难以成为令人愉快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就学校外部而言,学校缺乏一种与家庭、社区之间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家长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决策的全部过程中,家长只是支持者的单一角色,难以兼顾合作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角色。另外,学校的教师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文化资源等与社区的自然资源、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之间未能进行彼此共享。

5、学校发展生命性缺失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本该充满生命性,具有生态效应。但往往我们的学校发展缺乏深刻而执著的人性与人生关怀,成为一种机械呆板的工作流程。首先表现在缺乏学校精神,学校缺乏灵魂,没有灵性。学校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它十分强调组织中人们心目中共有的信念,即主要由学校价值观和共同愿景所组成的学校精神,它在学校整体系统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弥漫于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流布于学校的各个要素之中,并从根本上规定了师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是学校组织生命的核心体现,而正是我们大多数学校发展中最致命的缺失。其次表现在缺乏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以往的学校发展眼中没有人,校长、教师、学生都只是学校发展这辆机械战车上的一个部件,一个工具而不是学校发展的目的,学校里的人无法在学校发展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成长。

二、学校发展的本质追求

我们不少学校的发展历史不算短,少也有十年左右,多则几十年、上百年。然而在学校发展的轨道上奔忙了一批又一批人,一年又一年,劳民伤财,付出了不少代价,可学校还是看不到学校长足的发展,还是走不出来,成不了型,还有诸多的缺失,这着实让许多校长困惑不已。打破这一迷局首先要从对学校发展的内涵理解开始。校长必须清楚学校发展到底是指什么,学校发展到底追求什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发展就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而《韦氏大辞典》对“发展”的解释是:一个成长、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学校发展从不同角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主体来看,学校发展可以指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领导者发展等;从发展的方式来看:学校发展可以有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就是主要以增大学校办学规模为主的发展,如校园硬件建设、生源数量和教师队伍人数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的,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的。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从发展的具体内容来看,学校发展可以指硬件发展与软件发展,软件的发展是指社区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巩固率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发展、学校教与学质量的改善,学生关爱程度、学校领导和管理等方面的提高;硬件的发展是指教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和更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核心和本质,无论是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办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育人的目的上。因此,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宗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校发展都最终必须回归到以下几方面的核心上,作为学校发展的本质追求,不然学校再走多少年的路程,还是无法摆脱上述学校发展缺失的迷局:

1、内涵发展

所谓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挖掘内部的潜力,建立内部发展机制,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学校发展的模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数量与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学校的数量指标包括在校师生的数量、经费投入、设备的数量与先进程度等。学校的质量指标主要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内涵式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作为追求目标,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扩张,其实质就是反对盲目的数量扩张,反对把数量扩展作为绝对目标,要求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2)内涵式发展是内驱力推动的发展。它强调学校发展不受特定外来干预而自发进行,是以学校内部的矛盾为根据,以学校的环境为条件,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交叉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校不是被动地依靠外力推动,而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主动、能动的作用,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在与环境的相互依赖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个性以及活力,谋求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它要求学校管理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模式,走向自下而上的民主化管理轨道。

(3)内涵式发展以提高人和物的效能促进发展。它强调学校发展不是靠增加投入,而是通过挖掘现有的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并充分发挥现有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资源作用,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文化和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4)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它强调学校发展要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机能,增强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使学校内外和谐发展,并获得持久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5)内涵式发展实行精细式管理。管理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式管理是放任性小作坊式管理,是一种经验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周密的管理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精细式管理是将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细化,通过具体的细节操作,有序的按部就班的实施管理,实现管理的无隙化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比如,在学校发展中,既作战略性的思考,又以精致化理念来设计、规划,既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又要有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的规划,还要有发展环境、发展策略、保障机制的策划;既要有全局性、创新性、特色性,又要有操作性、可行性;既要有发展的愿景,又要有内容细节化、具体化的方案。

(6)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条件,遵循办学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创建自己的办学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外部环境有差异,内部环境也不同,每个校长各有个性,所以,每个学校的发展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2、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到学校发展中,其核心是学校的发展要既能够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学校长远发展的能力,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的发展要围绕着师生的发展进行。

(2)追求公平发展。学校不能为了某一群体的利益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不能为了某一群体的发展侵犯其他群体发展的权利。

(3)学校发展是连续性和继承性相结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基础,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害长远的利益,不能为了本阶段的发展破坏下一阶段的发展资源,不能为了数量的增加牺牲质量的保证,不能为了发展某一方面的素质危害其他方面的素质,不能为了发展某一阶段的素质破坏其他阶段素质的发展能力,尤其是学校不能为了升学率而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

(4)内部和谐发展。学校是一个由人、物、组织、文化等不同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调整组织结构,积极协调内部关系,各部分和谐共荣,学校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5)与社会和谐发展。学校是社会这个复杂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的其他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没有学校的发展,社会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学校发展既需要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因此,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诸方面改革步调一致,协调发展。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地调整发展目标和组织结构,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改善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经济水平和文化氛围,实现学校发展与外部环境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孤军作战,大学、职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种类型的学校相互联合、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人的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学校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使命,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发展的能量。

3、自主发展

学校自主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校自主性的发挥过程,就是指学校自觉、自动地利用自身内外条件,独立支配和合理调控自身行为的过程,即学校独立开展教育和管理活动,并合理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活动、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校自主发展,首先集中表现为学校将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制约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自觉、主动地对外部环境加以利用、选择与改造的过程;其次表现为学校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人,独立、合理地实行自我支配、自我调控,以促进学校自我发展需要满足、学校自我实力提高、学校自我潜能开发的过程。

4、整体发展

学校的整体发展就是要求学校要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谋划学校的发展。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指系统的整体效应。要实现1+1>2的系统整体效应,则必须重视系统内部的整合发展。

所谓整合发展,就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地协调系统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各部门的功能发挥都是围绕如何增强系统的功能而实现的,实现系统内各部分功能的互补。

从学校系统来看,学校中有教育教学部门如教学处室、教务管理部门、德育室、后勤处室以及校务办公室等机构,还有些学校有董事会、家长委员会、共青团、党支部或者少先队等机构。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这些部门都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合作与支持,为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学校的发展可以从局部开始,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从而最终从整体上发展学校,但不能没有全局观念,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校各领域支离破碎、各自为政地发展。

显然,学校发展所缺失的正是学校发展本质上要追求的。这最终的归宿就是学校的文化生态的形成。

三、学校发展的文化生态归宿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人在这个场所中活动,不仅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一个不断变化、丰富、发展的文化世界。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学校文化一定意义上就是“学校人化”。人的生命是一切生命形式中的高级形态,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它存在着更为复杂的自组织性。人的生命的自组织是在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完成的。正是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使人的生命比其他生命形式更具复杂性,从而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学校生态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发展避免诸多的缺失,确保能真正从本质上去追求学校的发展的必然归宿。

1、学校文化生态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从学校文化生态切入去谋划和统筹学校的发展,就能为学校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撇开学校文化去谈学校发展,必然是隔靴搔痒,难有成效。任何学校都有三个基本系统:一是技术(工作)系统,二是管理和行政(保障)系统,三是文化生态(动力)系统。学校的变革可以从系统中的很多方面开始,但是能起到从根本性去推动学校发展的变革更多的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

学校文化重建是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命脉。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富兰指出,由于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意外因素的影响,教育变革具有复杂性。[2]由此可见,学校发展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整体论的视野,必须谋求改革过程中学校、组织、个体三个层面以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有效机制是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学校文化起着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生态重建的高度才能驾驭学校改革的复杂性。过去,我们将学校改革简单视为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机械拼凑,视为管理技术上的简单干预,而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予以必要的整合,结果使改革事倍功半。学校虽有所变化,但学校的发展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学校文化是学校改革的发动机,如何让所有的资源都能对学校发展起作用,就在于学校文化的驱动。萨乔万尼(Sergiovanni)认为,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重要,“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父母、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3]过去,单纯以文本变革为标准的改革工作由于没有支持和重视这些学校文化生态结构的变革,这些改革最终都失败了。基于对学校文化基本内涵、理想的学校文化以及学校功能等方面的讨论,对于学校文化生态的重建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学校文化生态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所在,它影响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各种方式。上述研究表明,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生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对学校文化进行分析是学校品位提升和成功改进的前提和根本。正如古德莱德(Goodlad)在他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学校可能在许多方面相似,然而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有那些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发现该学校的文化中蕴含着学校成功改进的有效方法”。[4]瓦格勒和豪尔·欧芬兰(WagnerandHall-Ophelan)认为,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正在揭示学校发展难题中的“缺失了的链条”。[5]这一“缺失了的链条”与学校文化的相关性,远远超过与详细的课程分配计划、激战式的考试和最近轰轰烈烈的改革努力的相关性。有不少专家都认同这一发现,而且把学校气氛,更具体地说,是把学校文化当成一项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学校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

2、学校发展需要构建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都必然触及学校的文化生态,即通过学校变革行为,有目的地作用于学校文化中的物质元素、行为元素、制度元素和人的元素,发生积极变化,最终的结果是在新的层面上重构学校的文化生态。

学校文化重建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层因素,学校发展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积淀的过程,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而对学校未来做出的价值选择,并集中体现为特定的发展方向上。因此,学校发展的有效运作必须谋求学校本土文化的认同。只有当新的变革被大部分教师内化之后,才有可能保证学校变革有效地实施,促使学校的发展。由于过去我们在改革中对学校文化认识不足,学校的发展往往不以文化生态的建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学校的发展永远只会停留在表层上,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校的本质发展。尽管学校文化生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但在学校发展的开端就必须是立足于文化视角,去努力构建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

健康的优质的学校文化生态。健康的学校文化生态有三个方面基本指标[6]:一是专业合作。学校是否召开教师和全体职员会议,共同商讨和解决专业问题。二是权力分享。教师是否喜欢一起工作, 彼此支持,并且具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三是效能感。学校成员是否因为喜欢这个地方而留在这里工作,是否把努力提高工作技能作为职业内容来对待。优质的学校文化焦点都放在“价值与目标共享”、“专业协作”、“权利分享”和“效能感”等几个方面,这是一种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假定形式—它们曾经很好地起过作用,并被确证为足够有效的价值形式, 因此,它们作为一种可理解的、可感知的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授给了新来的成员。也就是说,当学校文化成为大家合作共享的结果时,它就是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是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文化。

塑造合作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集体协作和参与决策的文化。富兰和哈格里夫指出,具有合作性文化的学校,教师能够步调一致、持续不断地合作,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在合作文化中,领导权是相当广泛地分散着,这一点对于学校变革和层次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合作学校中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领导者,当教师能够共享观点和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领导权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效能感。

四、重构学校生态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生态重构的过程,学校文化生态重构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两者密不可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谋划和指导全过程,而不要将这两者变成“两张皮”,分割开来。两者融合的基本策略是:

1、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学校发展路向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与众不同的内外环境,因此,学校文化应该体现这种独特的个性,有个性、有差异,发展才有特色,发展才有生命力。因此,在重建学校文化之前,必须研究学校的传统与现状,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

2、反复筛选提炼,树立学校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指南,无论学校怎么发展,无论是哪方面的发展,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要轻易改变价值取向。因此,确定学校价值观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

3、学校全员参与,强化师生认同

先进的学校文化不是实然状态,而是应然状态,因此,学校文化的重建必须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转变校长角色,过去在集权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自主权薄弱,校长被视为一般的事务型管理者,主要从事上传下达以及维持学校的教育秩序,这也是长期以来学校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学校发展要求校长必须由事务型管理者转变为改革型、文化型领导者,校长的重要作用应该是规划学校发展目标和塑造学校新型文化。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引导教师积极地反思并变革学校的制度规范以及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使学校文化得以整合。

4、制定学校发展计划,构建合作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的过程使得许多问题与困难凸显出来。在一定角度上说,学校发展的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过程。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样是通过教师和行政的共同努力,需要一种更加合作的文化。正如约翰逊指出,校长是重要的,但是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领导的积极性。发展强大的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有助于为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要能够真正使学校的改进获得成效,改革的理念特别是外来的建议及理念必须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同。启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工程,必须首先在学校内凝聚重要的变革力量[7]。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才会对改善措施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进行积极的参与否则,即使有十分清楚的策略,在实施中也只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原因是教师在心底里根本未曾在价值上予以接受。结果,一切的改变只有可能流于形式,学校的改革发展计划一旦结束,教师便回复到“旧我”。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相互冲突的过程。建构合作性的学校文化,需要找出教师和全体职员合作参与学校决策的方法,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召开咨询会、建设教师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寻找方法重新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角色和权威进行定位。这种方法就是学校发展计划。

学校发展计划(SchoolDevelopmentPlan,简称SDP)是在学校层次、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的意见,由学校和社区自主制定的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计划,学校发展计划的内容包括:学校在三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展望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测定每一年要达到的目标。这种模式通过在国内外广大地区学校的实践,证明是一种能比较好实践上述策略的方法。

(1)它是在学校价值观和愿景指导下去谋划学校发展。

(2)它是从学校整体上去规划学校未来三年为一周期的每一年的发展。整体性、递进性、持续性和逻辑序列性非常好。

(3)它是通过自下而上,学校所有成员以及社区成员共同广泛参与下制定出来的,实施的过程全员参与,所有人都是学校的主人,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非常好。

(4)它是一种以发展为主线,但又以文化为依托的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发展计划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诸多省区已经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理念和技术,值得学校在构建自身学校文化生态,开拓学校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去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雄华.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J]. 求索,2003(1).

[2] 迈克· 富兰. 变革的力量[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4][5][6]谢翌、马云鹏. 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7]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 优质学校的概念、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作者: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
体育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浅谈学校工会在学校发展中的职能
中学体育在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转型期校长当谋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