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宁扬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角色特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综合的职业行为能力和素质。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以辅导员能力建设为核心,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性和时代性,最终实现向功能型、学习型、科研型和发展型的转变。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最初的政治引路人到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大学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科学内涵
1.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英国学者何伊尔对“专业”二字归纳出这样一些必备条件:专业必须是能承担关键性社会职能的行业;有履行这一专业需要具备的相当程度的专门化知识和技能;专业化人员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形成专业的价值观念;由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必须在非常规的情境中实施,针对具体案例自主地做出专业判断成为至关重要的准则。
作为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即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双重身份的重合。高校特殊的学术环境,决定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可能仅仅把精力放在单纯的学生管理上,还必须履行一定的教师义务,必须在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合格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掌握德育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理论,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增强学生德育和学生班级、社团建设的管理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
2.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这份工作,应该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标准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是指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管理制度。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岗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即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及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二是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建立起辅导员职业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完善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体系,使机构专业化、知识体系化。
3.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化阶段的重点是谋求整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强调入职标准。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也就是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过程,该过程强调辅导员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并不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并存。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保障和必然发展趋势,职业化是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和源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和接触最多的人,学生的尊重和信服程度既是辅导员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了有热情、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外,还需要有知识、见识、水平、能力等,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角色定位才可能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得到承认和尊重,由角色迷失所造成的困惑和尴尬才有摆脱的希望。
2.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当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在时时考虑未来出路,当有辅导员愿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进修和提高,而不在时时眷恋原来的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就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安心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队伍稳定、职业成就感、自豪感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现状因任务繁重、责任、压力重大和“过渡性”、“不稳定性”及过于年轻化而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需要。而职业发育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必然要建立一些与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不断学习和培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内涵
做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其工作能力结构应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以政治鉴别力为重点构建一种新型的能力模式。
1.辅导员能力发展基础与前提——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学习力是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同样意味着生命力的枯竭。辅导员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学习创新力,以此为基点展开能力辐射,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住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中的其他方面。
2.辅导员能力结构重点——政治鉴别力。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作为青年学生的“政治引路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而目前现状是大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不能忽略政治思想工作这块主阵地,辅导员必须抓住主业,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
3.辅导员“一专多能”纵横拓展与深化。运用“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块木板直接决定着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的能力不能单一,偏颇了任何一方,工作能力结构就会产生缺口,应结合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各方面能力有机融合,向“一专多能”方向拓展与深化。
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途径与举措
1.按照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要求严把入口关,完善人员队伍使组合最优化。在辅导员选配与配置上坚持“高进”原则,在所有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向一专多能的人才倾斜,如优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持有就业指导师证、心理咨询员等资格证的人员,形成专业搭配合理、专业互补优势明显、易于发挥整合作用的队伍配备。即要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要在院系层面按工作职能配备职业生源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
2.根据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倦怠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政策解读、学生事务管理等基础模块,帮助辅导员尽快适应学生工作;对于成长期的辅导员坚持开展专项培训和常规培训,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项培训;对于倦怠期的辅导员,积极组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进修班,提高专业道德,增强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发展期的辅导员以开拓思路和视野为主,可选派优秀辅导员校外进修或出国考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围绕定位激活机制,坚持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教育部有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学院可适当安排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补充辅导员的理论教育素材,通过教学实践环节使其获得在另一种情境中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而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4.积极支持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由于辅导员的“学术背景”较浅,很难在省部级课题中立项,为此高校应对辅导员科研立项有所倾斜,专门为辅导员设立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研究,促进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探寻并创设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辅导员培训课程,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特色和條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所谓“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指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满足本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凝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当地政府以及辅导员自身的集体力量,共同设计和开发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课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务必做到经费专项化、资源社会化、模式基地化、视野国际化,深入工作研究,搭建学科平台,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立体交叉业务培训模式。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通过制度力量保障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效果。
6.加强工作绩效评估,激发辅导员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辅导员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建立辅导员定期考评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政府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设立辅导员工作专项奖。
参考文献:
[1] 邹婕,郑永臻,蒋舟.探讨“T”型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拓
展的基本要求与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9,(5).
[2] 应中正,苏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探微[J].
北京教育·高教,2009,(6).
[3] 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