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冠军 王百木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和推动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开展与推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开展与推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就业困难越来越大,势必需要学校开展专门的就业指导。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指导具有预防的功能。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和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做“红娘”。职业指导是为求职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比较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有四方面区别:从指导的对象上看,就业指导的对象只有一个主体——求职者;职业指导的对象有两个主体——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从指导的最终目标看,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职业;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从指导的时限上看,就业指导只限于求职择业阶段;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指导层次上看,就业指导只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高校职业指导是指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等品质因素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体验职业和选择职业,为形成良好的从业能力奠定基础的教育过程。高校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有利于向用人单位输送合适人才;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无论对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还是对高校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指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办学理念上存在较强的功利性,片面强调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在专业设置上追逐热门专业;片面强调就业的导向性作用,在技能培养上强调实用,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校一次性就业率高达100%,稳定就业率往往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这种在办学理念上的“短、平、快”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处于被动,所获取的技能单一,对职业生涯的准备不足,面对原来对职业生涯美好的憧憬与现实的反差,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被动的坚持,一部分选择了放弃。基于对“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办学理念的誤区,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健全的职业指导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职业指导的开展随意性较大,往往是以就业安置机构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职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2.对职业指导由谁做、什么时候做、做什么理解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虽然均按照要求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任课教师大多由辅导员、班主任、政治课教师或行政人员等兼任。职业指导师资的匮乏必然导致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单调,与实践脱节,方法单一,往往是纸上谈兵甚至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其效果无异于“隔靴搔痒”;对职业指导的开展停留在就业安置前就业政策宣传、应付用工单位招聘时最基本的求职技能训练的层面,忽略了职业指导本身就应该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涵盖职业规划、心理指导以及创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3.开展职业指导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缺乏技能训练和人格修养;职业指导教育重视进行群体性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传统中国高校教育只重视对学生高深文化理论的教育,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以致社会上对大学生“高分低能”的抱怨声一直不能停息。大学生毕业时,只有一张毕业证书,既没有职业上的证书,也没有能力上的证书,这是与当前的经济化社会不相符的。
在我国学校职业指导中,无论是授课还是讲座、咨询,内容大多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具有大众化、群体性的特点。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职业指导不够系统科学,缺乏针对性。
4.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案例分析和实质性指导;只有阶段性指导,缺乏职业指导完整性
现行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在大会、小课,还是个别谈话,多为纯理论教育和说教,职业指导人员不分对象,直接把书本上的理论搬下来,缺乏针对性、灵活性,没有案例参考借鉴,以致学生难以理解或印象不深。另外,指导内容缺乏实质性,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宣讲有关政策文件、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进行毕业生就业推荐,以致对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等有关职业指导的实质性内容未能体现。
一直以来,学校职业指导的对象只面向毕业生,极少面向其他年级,更谈不上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甚至把职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重视整个学习期间在职业上的指导,等到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告诉他关于职业、就业、择业、创业等知识。或者,就业指导只面向在校毕业生,只要学生一离开校门,就业问题就与学校无关。
三、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学院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毫无疑问,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也必须充分体现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笔者以为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应当包含就业政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择业观念、就业心理、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个人进行职业指导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等。
2.为开展与推动职业指导创造良好的支持背景
(1)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充分发挥职业指导机构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功能,构建学校重视、全员、全过程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领导重视是关键,可以从思想、机制上解决执行力的问题;全员、全过程参与不仅要求将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的对象从学生转变为学校、职业指导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生管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需求,而且要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2)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指导实施计划。职业指导实施计划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要和相应专业的学制结合起来,使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与学制有机连接,以职业指导的循序渐进来充分体现职业指导的全过程。职业指导的循序渐进应着重体现在职业启蒙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职业意识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与择业心理、求职技巧与创业教育、就业形势教育与政策法规教育的实施顺序,通过循序渐进的职业指导内容的实施,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或实习前能够进行自我的客观评价,回答“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选择干什么”以及“我怎么干”的问题,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心理、能力和方法等多重准备。
(3)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指导教材的开发,二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教育职能的转变。前者是指在按照国家相关高职职业指导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指定教材,一方面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专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就业、贴近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后者是指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轻松自如地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真正体现职业指导的全员参与。
(4)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职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体系,二是职业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前者包括对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和职业指导工作者进行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要把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与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从思想观念、组织机构、人员职责、方法途径、实施效果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符合校本特色的职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后者是指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改进的手段,发扬是通过一定的奖励模式(包括精神和物质)对职业指导机构及职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改进是指通过一定的惩罚手段(包括批评教育、物质等)对职业指导机构及职业指导工作者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予以警戒,从而达到纠正、不断完善的目的。通过职业指导工作的评价,采用奖惩结合的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确保为开展与推动职业指导创造良好支持背景的有力保障。
3.重视职业指导师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职学校的专业职业指导教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人才规格上分析,与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尚存在一定距离。对于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学校应高度重视,认真规划,妥善安排,要着眼于将来,选派优秀教师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并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职业指导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圍绕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原则和方法等的内在联系,营造开展职业指导学科研究的氛围,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培养职业指导学科带头人;充分利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立足岗位实际,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高,逐步建立一支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4.点面结合,在群体性指导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指导
学生是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主体,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而进行。笔者认为职业指导的关键是,采取个性化指导方法,开展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的统筹兼顾的、协调一致的学校职业指导。西方国家“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人生理念和人本主义思想在其职业指导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强调因材施教,专门辅导,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充分展示。因此我们在学生职业指导中要重视个性化辅导,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合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5.加强高职学生就业后职业指导的跟踪服务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要把与学生择业、定业、就业、创业等有关的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指导课成为一门必修课。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系统,围绕学生就业、创业、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择职业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创业之路。
对学生就业后职业指导的跟踪服务,是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后的学生进行追踪指导,不仅可以为学校职业指导评价提供确凿的评价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市场,提高就业,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对学生就业后的职业指导,应着重创业指导和解决就业期间的困惑。创业指导是在校职业指导的延伸,标志着职业指导向“职业生涯咨询”、从“学会生存”向“学会发展”的转变;就业期间的困惑主要是针对就业后的学生在就业期间出现的思想负担以及失业、转岗、跳槽等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14:(1).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组
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5.
[3] 曾朝霞.论职业教育的“授鱼”、“授渔”和“授欲”[J].
职教论坛,2008,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