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09-10-14 05:02钱芝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味小节语言文字

钱芝静

平时,大凡语文老师走到一起,谈得最多、感触最深的话题之一就是——语文老师太辛苦,甚至夸张地说:“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可见语文是多么难教,受到的批评与指责也最多。语文教学,经历了分析串讲的简单“阅读”时代,迈过了崇尚“工具”的机械训练门槛,语文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课标解读,一时间,又使“人文性”成了课堂最强音。面对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挺进的趋势,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感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如何去培根固土,守住这“一亩三分地”的“语文味”呢?

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试图还课堂浓浓“语文味”。

一、细细朗读,读出“语文味”

《春的消息》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诗中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嫩绿的小草,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告别冬天,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歌语言清新,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这是我从没教过的新课文。第一次翻开第四册语文课本,读着它,我就被春天的气息感染了。它虽是一篇选学课文,却一下子进入了我的眼帘。

如何设计教学?我想起了一句俗话:“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本教学案例中,我设计了以读为主,重点引导学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揣摩语句,细心体会情感。围绕“走近春天,走进文本——感受春天,感知语言——品味春天,品读语言——赞美春天,运用语言”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朗读、想象上,引导学生读中感知大意,读中感受形象,读中积累发展语言,有效地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目标。

例如:导入课文时,我设计教师范读、引领,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春天,接着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通过读诗,让学生充分感受春的美丽!

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边读准生字生词,边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初步感知诗歌所传达的“春的消息”。这一环节意在通过读、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诗文,我不急着去讲意思,而创设一种教学环境,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将学生的注意力转换到诗中描写的情境上来,主动去读书,边读边体会,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想象春天的绚丽多彩。

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带着对春天的向往,每位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代讲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也因这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

二、想象体会,品出“语文味”

叶老说:“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语文教材中,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有抓住这些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如第一小节中“摇”“漂”用得非常美,让春天有了生命,我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吹”“洗”等与原词进行比较,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文字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学生通过朗读、做动作后体会到了“摇”“漂”用得准确、传神。有比较才有鉴别,品析比较是培养语言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增强学生的语感,使课堂透出“语文味”。

同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才能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读边想象、用心去体会”的读书小秘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如:想象第二小节中换上春装;“飞过树林”“飞上山岗”的欢快和喜悦之情;用心体会看到第一只蝴蝶飞、捉住时的高兴和放飞时的爱怜;以及第四小节中看到雏菊开放;已经长高的我看到老朋友小花朵时的自豪、亲切;第五小节中吐出绿苞、溪水唱歌;和溪水一起唱歌奔跑的轻快感觉;第六小节中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在太阳照耀的田野下休息,和小草戏耍的惬意、舒服!整节课在朗读与想象、体会中,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一幅美妙的春光图,让学生沉醉,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感悟到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三、学做诗人,写出“语文味”

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之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在教学中设计迁移练习,加强语言实践,可促进学生吸收消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以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是六个字:写字、读书、说话(或习作)。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借助说话、写话等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写法上的认识和领悟。在本课教学中,为更好地内化文本的典型言语形式,设计了仿写、仿说,让学生当小诗人,迁移运用,以求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语文味”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语文味小节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快把我哥带走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