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北宋诗人程颢的古诗《春日偶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发现学生们还沉浸在诗中那云淡风轻、傍花随柳的美好春景中。刚好今天是作文课,我就乘势引导学生拿起笔,放飞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我在教室里慢慢地、轻轻地巡视着,一回头,看见坐在第2小组的吴凌波在冲着我招手。这个秀气的小姑娘开学才转到我们班来的,是刚刚从美国佛罗里达州随爸爸、妈妈一起回国的。小姑娘3岁去的美国,在美国生活的这8年时间,爸爸、妈妈一直在对她进行汉语教学,她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也认识不少汉字,书写也还可以。我走近她的身边,俯身询问有什么事。她轻轻地问我:“‘春光明媚的‘媚字怎么写?”尽管她的声音很轻很轻,可前后左右的几个学生还是听到了,他们纷纷扭转头。一个性急的学生小声地说:“女子旁加一个‘眉毛的‘眉字。”我看见吴凌波的笔尖还是停着不动,就把她的作文本移过来,拿过她的钢笔,在方格里一笔一画地写了一个“媚”字:“你看,左边一个女子旁,右边一个眉字。”实话实说,我的楷书字写得确实挺好的,作文本上的“媚”字显得很显眼。吴凌波看了又看,几个学生也把头凑过来,边看边啧啧赞叹:“林老师的字写得好漂亮呀!”我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写文章。这时,我身后的一对同座位,悄悄地嘀咕起来:“看到不,林老师有点偏心,吴凌波问她字,他就写。上次,我问他字,他让我去查字典。”“就是的,我们可没有吴凌波的待遇。”见我转身,他俩赶快埋下头写起来。
真没想到,我写了一个“媚”字,居然还会引起这样的“涟漪”。平心而论,这段时间,因为吴凌波的特殊身份,我对这个小姑娘是有些格外关照。或许,今天换了一个学生问我“春光明媚”的“媚”字怎么写,我会很自然地说:“你应该自己去查查字典解决。”或者,我还会给予一点提示,就像“左边一个女子旁,右边一个眉字”这样的口头指导,点到为止。其实,这样做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也许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查字典,能让他们更牢固地记住这个字呢。面对学生们作业中提出的这些不会写的字词,教师不应该也是不可能一一代劳的。可是今天,当我俯下身子,在吴凌波的作文本上写下这个“媚”字时,却引发了学生的感情“涟漪”。看得出来,在他们眼中,似乎老师在他们的作文本上面对面地为他们写一个字,那是对他们的一种在意,一种关注。或许,我的举手之劳,会很长时间带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其意义会远远地超出那个字、那个词本身的价值。我想,在平时的作文、作业中,如果我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单单是站在旁边指指点点,还能适时地拿起学生的笔,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我的潇洒的钢笔字,这样的画面或许更能带给学生美好而温馨的记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林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