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的适度解读 厘定教学的合理取舍

2009-10-14 05:02李洪祥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文本母亲语文

李洪祥

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试想,如果教师自己对文本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自然也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品味语言了。文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语言形态。文本的解读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对话的行程,这其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唯有教师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入、广阔、细致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精髓,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尽性地展开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体悟承载于文本之中的情与思。

文本解读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呢?当前,小语界涌现了许多解读文本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是智慧与实践的精粹,都是教者对教学本质的诉求。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是大家的追求却是一样的,都希望准确地解读文本的真义,领着学生快意地感悟、体验文本。那么如何去适度地解读文本,厘定教学的合理取舍呢?

一、文本价值的推敲琢磨

文本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信息的载体,这信息或是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是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或是作者表达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态度或观点……这些信息汇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使教材呈现出多元性。文本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

文本价值承载于文本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掘和开启,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基础所在。如果这个“根”出了偏差,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文本解读有赖于教师的深思熟虑,浅尝辄止式的解读定然不能清晰地悟取文本的内核。教师想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首先需要的就是准确地解读文本。那么,如何准确地解读文本才能充分把握文本的本原价值呢?

(一)文学视角的解读

教材中选入的文本大多是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佳品。这些文学佳品中承载着风格各异的辞藻、充盈着人性光芒的文学形象、表达着发人深省的人间至理……教师应该如何适度地遵循文学视角去解读文本呢?

1.写作背景的深析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写作背景,都有着滋养她的土壤。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创作背景,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境,决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也常常是特定的。我们如果想准确地解读文本,就要去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者的写作情境等,进入作者写作的特定情境,与作者心灵对话;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更为深刻。因为文本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等一种物化的呈现,文本的准确解读离不开对写作背景的深析。

如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此文犹如一杯回味悠长的香茶,她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母子间真挚的亲情。全文以对话展开,巧用插叙,让往昔生活与现实的情景巧妙融合。文中以母亲的体重之轻来反衬母亲生活担子之重,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用“抱母亲”这一细节写尽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深刻感怀,作者的一片孝敬之心、感恩之情跃然纸上。那意味深长的“抱母亲”,那充满爱意的精彩细节,就在那质朴的话语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但也有些文本,其作者已无从查知了,其写作的具体年代无法知晓了,我们也无法准确地了解其写作的具体背景。对于这些文本的解读只能真正做到“仅仅面对文本”,由于文本本身的含蓄等因素造成了读者对文本的内蕴的“多元化解读”,因而更加神秘,也更加富有诱惑性。对于这一类作品,我们只需要大体读懂就够了,或者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本来深入阐发,或者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想象生发,或者是结合其他的相关的作品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2.文学语言的品味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每一篇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特色都是要与它的主题思想、情感内涵相一致的。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优美而传神的语言,文学语言是文本的脸面,从文学语言品味入手才能探索到文本的真、善、美。对语言的品味关键在于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地咀嚼、琢磨和体味。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的深处,把玩文本所承载的情思和谐统一的特征与魅力。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斧凿而成的,编者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原文进行一番修饰。我们在品味语言时,还应寻找原文进行比照解读。这样一来,我们的解读就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忠实于文韵。在解读实践中,我们能感受到编者修改精妙之处,也会看到编者修改值得商榷之处。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编者在文本描写“我” 和护士表现的语句修改就很值得推敲:

原文中的句子: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一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编者改写后的句子: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这一对比,我们发现,编者改写后的句子中的那个“也”用得不够自然。反观原文,我们发现那个“也”用得却非常自然。同时,原文中的那一句“妈,我对不住你啊!”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不可小视的,这可是儿子的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因此,将原文与课文比照阅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品味语言最有效的办法是朗读。通过尽情的朗读,大声的朗读,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以使读者更真切地品味文本的意蕴。

3.文学形象的把握

文学形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般指人物形象;在抒情性的文学中,主要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氛围意境。

对蕴藏于文本中情与思的感悟,自然离不开对文学形象的解读。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情达意,仅仅通过粗粗一读是无法领悟的,需要我们进行不倦的细读,在细读时,我们可以认真推敲、圈点旁注。如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们应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作者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还匠心独运地穿插了儿子的回忆:“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至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样的立体描绘使得母亲的形象变得丰盈而高大,尤其是这段回忆,浓缩着伟大的母爱。回忆中,作者向我们展显了两幅画面——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在这两幅画面中,母亲所承受的重担,既有担子本身的“重”,也有劳作、照顾子女的担子之“重”。更可贵的是,母亲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重担,她都心甘情愿地挑着重担,从不让孩子去挑。这两幅生活的场景,实际上只是两个典型画面,因为这两句话里有两个“总是”,这两个总是可以引起人无限的联想,这联想与“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放在一起。读到这里,读者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种对母爱虔诚的膜拜。

(二)人性视角的解读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群具有生命活力的孩童。教师在文本的适度解读中,眼中要有学生,心中要系学生,只有这样的解读才是充满生命亮色的文本解读,才是本真的文本解读。

教师在文本的解读中,一定要以儿童的视角去观照文本,去阅读文本。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是所面对的小学生是6-12岁的儿童。他们因为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着自己认识事物的特性。教师不能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拽着学生跑。准确的文本解读应该做到契合儿童的认识水平,深入浅出。教师只有用儿童的眼光去投身文本的解读,那才是对文本最佳的体认。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写的是“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轻,“我”不由得想起了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对文中“母亲肩挑重担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这些感悟一时不会太深,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很好,日子过得富足而安逸,不大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为家庭的辛苦操劳。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本位,结合文中的“重担”“那些事”来引发学生回想自己的母亲每天操持家务、辅导他学习等情景。这样一来,学生的体验就会明显增强,对文本感悟才会更加地深刻、到位了。

(三)文本适度的解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度”。这个“度”应该是契合学生认知的“度”, 应该是契合学生最近发展的“度”。在文本的解读中,无论解读的角度如何,最关键的是要“适度”,适度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解读才是最好的文本解读。在文本解读中,如果我们解读浅了,文本的主旨不能很好地彰显;解读深了,学生定会感到晦涩无趣,一片茫然。那么如何去适度解读文本呢?适度的文本解读应该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文学和人性解读的基础之上,在解读中既要关注文本承载的文学价值,也要关注文本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解读才能谋求适度,学生也才能获得最佳感悟。

如在对《第一次抱母亲》一文解读时,我们不应仅仅去感受母爱的伟大,还应重点去感悟作者的两次“抱”,应当引导学生去体会两次抱母亲的不同,呼唤学生体会作者关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情怀。但是如果把“感恩母亲”这个话题升华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又会显得不妥。大家在准确的解读文本之后,定会发现这篇文本解读到感恩母爱,回馈母亲,也就可以了,如果过度地拔高对母爱的感悟,教师人为上升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势必会偏离文本的原意和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显然苍白而乏力。因此,文本只有适度的解读,才会各具魅力,彰显精彩!

二、教学取舍的斟酌厘定

教学预案每一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每一步的展开,无一不在取舍之间进行着抉择。取和舍,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取舍之间彰显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智慧和主张。那么,课堂教学的取舍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而又合理呢?

1.定睛学生的本位

预设是课堂教学前的必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还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因此,教学预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本位,要为学生留有学习、思维和发展的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中对学生的“定睛”。

笔者在预设《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时,在每一个教学预设“出炉”时,都会思考学生可能会如何去思考和解答。如在预设学生感悟“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一句时,笔者立足学生本位,预设道:“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是什么力量让她以80多斤重的身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100多斤的东西吗?”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一步步引向深入。

2.摒弃面面俱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思考得越深入,就会导致课堂的承载越繁重。到底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常常让执教者无所适从,往往会“面面俱到”, 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这位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取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教学预设也应尽可能地把那些非本质的东西从我们的课堂清除出去。我们的教学既要做加法,取文本的关键处,不断丰润它;也要做减法,减去那些教学中的“负累”。譬如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教师大可不必一段一段地逐段析读。只要在教学预设中积极寻找课文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段,对文本的内容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开放的空间,又简约明了,必定会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笔者就没有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而是紧紧扣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这三个点来架构课堂教学。在学生充分深入地感悟课文和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读写迁移——“写下自己曾经一次躺在母亲怀里的感受”。此时此刻,学生被文中母子之间的那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阅读文本,回想自己,学生发自肺腑的对母亲的心灵感言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也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课堂的实践中,学生读着自己写的感言,想着母亲给予自己无私的关爱,不禁纷纷潸然泪下……

3.坚守语文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守语文的本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课堂教学的取舍是否科学、得当,关键要看教学的取舍是否植于语文的“根”。无“根”的教学取舍很有可能会出现“当取反舍、当舍反取”的现象。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常常会得“意”而忘“言”。在文本承载的内容上大探其究竟,感受文本内容,过度放大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语言“工具性”。当前的小学语文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让很多的一线教师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其实,不管在“语文”二字的前面加上什么定语,语文终究是语文,语文有着自己的“担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教学还是应该坚守语文的味道。

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在课文内容学习结束之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学到这里,我心中倒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和母亲也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运用“烘托”的写法来表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通过课文的回读,感受到原来写护士是为了衬托作者心中的那份难过,是为了衬托母亲的那份伟大,是为了衬托母子间的那份真情。这样的课堂行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感悟,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别具匠心的写法。

有人说得好,上好一堂课有三个关键: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适度地去解读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丰富的对话,才能进而合理地厘定教学的取舍,引学生步入课堂精彩的生成,实现教育润泽生命成长的夙愿。

猜你喜欢
文本母亲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