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概念小考

2009-10-14 08:20郑素华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席勒译本王国维

郑素华

“审美教育”,一般视为等同于“美育”,是其缩写或简称。“中华古代原无‘美育一词”,“美育”这一术语,是由外国传至中国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德国诗人、剧作家、哲学家、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1791年,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Augustenburg)和史梅尔曼(schinmmelmann)伯爵决定从12月起每年资助席勒一千塔勒银币,以三年为限。席勒为了报答其帮助,从1973年2月把他近年来关于美学的探讨用书信的方式报告给丹麦的公爵。前后共写出27封(前十封信曾因大火焚毁,后根据提纲重新撰写),于1795年陆续发表在他创办的《四季女神》杂志上,取名为u her die

Ae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yon Briefen。其“Aes-thefische Erziehung"(即美育)的汉译词,是何人最早引入的,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蔡元培首次将Aesthetische Emiehung翻译成“美育”。其依据是,蔡元培曾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中自述,“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Ae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在古代说音乐的,说文学的,说书画的,都说他们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义,不过范围较小,教育家亦未曾作普及的计划。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着手于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国内很多学者同意此种看法。

另一种看法,认为“美育”一词最早系王国维使用。始见于王国维1904年刊登在《教育世界》第一期的上的题为《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该文发表时未署名,经佛雏考证系王国维所作。由此,有学者同意此看法,认为“王国维把西方的‘美学、‘美育传播到中国来,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美学、‘美育的新名词儿。”但是美育究竟是王国维翻译自德文还是自己独创,现已不可考。

因而,对于这两种看法,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是,这两种看法具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认为中国古代无“美育”一词,亦无“美育”之概念;

第二,尽管“美育”由谁最先引入存在争议,但就“美育”是由国外引入中国的,已达成一致意见。

这两种看法,可统称为“审美教育,美育概念外来说”。

与上述看法不同的是,还有一种看法,不妨把它称之为“审美教育,美育概念本土说”。这一观点认为席勒并非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之人,而是认为汉未魏初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斡(公元170-217)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人,其要比席勒至少早1570年。其依据是,徐斡在《中论·艺纪》篇曾写到:“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这里的“艺”是指“六艺”。据此,有学者认为徐斡把“六艺”教育称为“美育”,其“美育群材”就是要用以礼乐为主的“六艺”来教育、培养人,达到“德行”与“艺能”兼备并且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的境界,从而成为“君子”、“圣贤之器”。这种意义上的“美育”无疑是属于艺术的审美教育的,该论者进而认为席勒的美育内涵,徐斡的“美育”可以说都已具备。因而,在其看来,如果仅仅从“美育”概念的提出来看,徐斡远比席勒要早。

这一看法若是从美育思想史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道理,徐斡的美育思想确实要远远早于席勒。单纯从字面上讲,可以说徐斡可能是中国“美育”两字最早使用者,但很难说徐斡是“美育”概念的提出者。

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或对象的某种本质性认识,具有相对确切的规定性内涵。这样看来,徐斡本人并没有有意识地要提出美育概念。因此,“美育概念本土说”似难以立论。

相对而言,今人所理解的来自于席勒的a ber die Ae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einer Reihe yon Bfiefen一书的美育概念,其内涵则较为完整。

席勒该书直译为《一系列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简》,中文有两种译法:一译为《审美教育书简》,如冯至、范大灿译本,北京大学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张玉能译本,见于《席勒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版。一译为《美育书简》,如曹葆华的选译本,其译文是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美育书简》英文本并参照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的《席勒文集》俄文本和美国费城科勒尔出版社的《席勒全集》英文本翻译出来的,并同时参照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Veb

Bibliogral3hischesInstitut出版的《席勒选集》校阅了一遍;徐恒醇译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版。这两种译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译者对德文的理解差异所致,对原文而言并无多大干系,但对国内“美育”一词内涵的解释,却引起了一些分歧,有学者认为美育应当称为审美教育而不应当叫美育,但持“美育概念外来说”却是一致的。

尽管“外来说”目前似乎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具有共识性的说法,然而,如果在内涵上没有实质性支撑的话,那么,“审美教育/美育”这个术语、概念所具有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学科式的,而并不能因此从根本上推动美育的实质性进展,加上“审美教育,美育”一词在实践中所致的理解偏差,往往被理解为只是关于美的教育,特别是优美的教育,而美育除了美的教育外,还需要崇高的教育,甚至审丑的教育。鉴于此,我们不妨暂时搁置“外来说”与“本土说”的论争,而致力于审美教育的本土化,真正推进审美教育的中国实践。

猜你喜欢
席勒译本王国维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席勒的烂苹果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王国维轶事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