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
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事倍功半的状态,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封闭,二是教学方法的陈旧。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语文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开放性;多样性
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探研新的教学方法,大胆破除陈旧套路,义不容辞地担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着眼于新世纪所需人才的综合素养,把语文学科教学建设成通向各学科的“高速路”、培育创新人才的“立交桥”。
一、探究语文课堂的“病因”
1.脱离生活
如果语文脱离了生活就如断了线的风筝,虚无缥缈、毫无方向。从前有个故事,说一个思想家老是抬头看着天空思考问题,而没有低头去看看现实的路,最后掉进了陷阱里。这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理论源于实践,语文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观察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的现象,造成了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学习内容的封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学各级教师都在探讨与争论中前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不仅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而且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进行了创新。
2.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僵化守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一味地关注如何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故而花费大量时间讲授课本内容。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教师往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占据五尺讲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教师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有人”,也喜欢牵着人家鼻子走,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如不如意,轻则叫坐,重则挖苦。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 “满堂灌”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衰退。
3.都以成绩论英雄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好成为了“成绩综合症”的根源。单纯以成绩评价师生,给师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导致了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因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地折磨、摧残学生,千方百计迫使学生考出高分来,而不是进行良好素养形成方面的训练。这类现象,还被教师自己、学生家长误认为是教师“对工作很负责”。学生在枯燥乏味、学无长进而又不堪折磨、摧残的情况下,万般无奈地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还要遭教师、家长、社会的责斥,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剧。
二、冲出重围,突破困境
1.语文和生活“手牵手”
课文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我们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在分析课文时,如果仅仅从文本结构、字词句去断章取义,这种方法我们视为下策。我们应该把我们身边的生活与文章中的情景联系起来,让生活为语文大声说话。在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以这样设置我们的课堂教学: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童年时代的趣事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反复理解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的教学就是充满人性化的,我们一定要把生活的气息引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珍爱;否则,语文课堂便会像失去灵魂的人,游走在荒漠里,寻求不到新的出路和希望。
2.革新理念,探索多元化
其一:在教学理念上,“以人教之”远胜于“以书教之”,因为 “以人教之”的观念体现了教学的本质——“让学”。“让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爱上语文”,二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门径”。“以人教之”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以书教之”则强调书所承载的“道”“业”的绝对权威,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走向课堂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其二:在教学方法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打破因循守旧的课堂,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厌学→好学→乐学”的转变。①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个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上课时的注意力是极度分散的,要将分散的眼神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应该设置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我教《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在课前播放歌曲《命运交响曲》,优美激扬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共鸣。②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开展了多样的活动——说:复述课文内容,或根据情节改编成单口相声,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其对文本的理解;诵:大声朗诵是对课文理解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各种朗诵方法,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播放录音朗诵,或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诵等,定能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在熟能成诵中达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从而收到感染人、震憾人的艺术效果;唱:许多课文都可以和歌唱结合。如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时,我们可以播放《送别》一曲,充分渲染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本意是“诗”与“歌”的完美结合,我们将音乐融汇在文学里,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成功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意蕴;演: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自己编故事,自己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学《口技》这类浅显的文言文,学生可以模仿课文里的角色,再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一的灌输好得多;赛: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活跃性,使学生在你争我赶的竞赛氛围中迅速进步。
三、多元化评价
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而不是单单以成绩论英雄。比如一个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热切的关注、殷切的期待去激励、鼓舞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从而逐渐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他就应该被认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对于学生,新时代赋予他们更多的期望和挑战,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教学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去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
总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是门科学,科学在于求真;教育是门艺术,艺术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跨越世纪的语文教师,咀嚼过两千年仁德治国、礼仪之邦的滋养,秉承着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染,接受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信息的浸育,理当破除现成套路,着眼素养、锐意创新。
参考文献:
[1] 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
[2] 吴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Z2).
[3] 杨桦,郑可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