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争春
摘要:“一课同构”教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迈进,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将心比心》为例,潜入文本,设计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文字、品味语言,真正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关键词:一课同构;潜入文本;研读文字;品味语言
“一课同构”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个教学内容,集大众之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以达成最有效的教学。老师能在“一课同构”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迈进。
以《将心比心》一课的教学为例,说说我们的具体作法:《将心比心》是姜桂华写的一篇短文。这篇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阐述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在情感态度教育方面,它通过揭示“多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表现了本组教材“以诚待人”的专题。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它是“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思想品质”这一训练重点的有力承接。可以说,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
一、深入备课,设计学案
深入备课,设计学案要求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依据学情,设计教学方案。姜桂华老师在教材解读中是这样写的: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该教师将教学过程分为:“谈话导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移情;态度培养→总结回顾;拓展延伸”四个环节。为了便于修改教学设计,我们用特制的教案纸——右边留有三分之一空间的备课纸设计学案。
二、教学研讨,确定学案
教研组组织本组老师进行研究讨论,先由姜桂华老师陈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及设计思路,再让老师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建议,综合众人之长,修改教学方案。
1.教学目标的设计
该教学设计中的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③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②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将教学目标①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修改使其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而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所以将教学目标②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需要独立阅读的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将教学目标③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过程的设计
讨论中将原教学过程修改为:“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品读课文,打动心弦→走进生活,撼动心灵”这四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字,体味语言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三、实施方案,评课重组
1.教学方案确定后就组织实施,也就是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异彩纷呈,突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课堂上,在老师的导向、点拨、铺垫、组织下,学生阅读机智在灵动闪现,个性化体验得到了自由释放。比如老师在默读时就对学生说:“多读几次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随着对课文的品读,我们的心和护士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为什么……”而学生们在此类语言的引导下,思维不断地被冲击,撞击出富有特色的、各种各样的多彩火花。
课文的两个小故事,老师一直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换位思考”和“移情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潜入文本、体味课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组织听后评,从实际教学出发,寻求更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①导入部分可改为故事形式或运用多媒体课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情感参与;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需要教师个性化的评价语言,“将心比心”,发自肺腑的赞美语言比任何方法、手段都有效;③关于“男孩子”与“女孩子”:指导练读重点段时,老师跟学生说“请男孩子把这段话献给女孩子”,“请女孩子把这段话献给男孩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该给此类话带上颜色。建议把“男孩子”“女孩子”改成“男同学”“女同学”,或者,能否在指导朗读前,提问全班同学:“你想把这段话送给谁?”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说:“好,就让我们真心实意地把这段话献给所有你关心的人。”这样,老师可以拓宽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不落痕迹地指导朗读。
四、再次实施,优化教学
在同年级班级中实施该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时通过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妈妈,洗脚》[公益广告]),激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通过叙述故事大意,找找重点词,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和抓关键词学习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进而选取第二个故事重点指导阅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体味本文优美朴实的语言文字,再换位思考谈谈自己对亲人将心比心的体会,创设多种情境朗读结尾段,用简笔画“爱心”装入学生对“将心比心”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最后布置练笔作业,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教学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既突出儿童的个性体验,又关注共性发展,略读课文不忽略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本次教学中的亮点:
1.个性化评价到位
评价一直是新课改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教学更是要“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阅读热情”。本堂课,老师总是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朗读给予“赞许、包容和支持”,这是学生张扬良好阅读个性的有力保障。比如,学生初读完课文,老师及时追问:“为什么读完一次你还在读?在读什么?”;比如老师对学生说:“这是你对课文的理解,正确!”;比如在齐读、巩固重点句时,老师说:“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真心实意地把这句献给所有人!”学生齐读时便更是聚精会神、神采飞扬!
2.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爱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爱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便能感受到它的温度。请你用心读读课文中的小故事。”教师充满温暖与爱的话语,如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在充分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的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3.眷注文本,升华情感,拓展内涵,提升品味
(1)(板写:一个大大的“人”字)一撇一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的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的依偎,一句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引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板画:图案?誙)如果这就是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请在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最后,以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的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的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将心比心》一课的教学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体味本文优美朴实的语言文字,再换位思考谈谈自己对亲人将心比心的体会,创设多种情境朗读结尾段,用简笔画“爱心”,装入学生对将心比心的认知和情感态度,能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