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选择作文材料

2009-10-12 07:15谭外英何小平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包身工书本作文

谭外英 何小平

材料是作文的命脉,没有材料就好像人体没有血液。因此,材料丰富才能使内容充实,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取得高分。如何使学生在考场上信手拈来作文材料,笔者认为不能一蹴而就,要靠学生自己平时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以为材料的来源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生活中选材

这是我们直接积累材料的最佳方法。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写作原料的矿藏,写作素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处不有。这就要求我们向生活学习,投身生活、观察生活,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叶圣陶先生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乐于记录生活,喜于感悟生活。为此对中学生应当提倡写日记,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地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和贮藏尽可能多的材料,并积累起来,待到执笔写作的时候,便会“左右逢源”了。例如,课文《包身工》的作者夏衍,为了报道“包身工”这一人间大悲剧,曾多次冒险潜入东洋纱厂,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对“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繁重的劳役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作了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真实的素材,因此,他在《包身工》的创作过程中便得心应手了。可见,随时随地有意识地注意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人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二、从书本及其他媒体中选材

这是我们间接积累材料的最佳方法。即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学校的领导特别重视语文阅读,因此特意安排了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读书查资料,并要交摘抄本;老师还要做一些点评,确定哪些材料适合作文话题。语文课堂上,对于一些精美的语句,老师让学生大声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如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告诉学生,这里的句子比较优美,并且是“说话艺术”话题作文的很好素材。这样,学生在读中求乐,在乐中熟记。有了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了过去作文时的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当然,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和看电视,但他们应该可以抽点时间去品读一些200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的大家范文,如徐志摩、余秋雨、李敖、林语堂、周作人、丰子恺等名人的小品散文,仔细品味,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他们也应该每天花半小时专注较好的电视品牌栏目,如《艺术人生》《财富人生》《纪实》《对话》《世纪论坛》《百姓讲坛》和每天的新闻,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等等。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作文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也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材料丰富,新鲜。

书本和媒体是学生作文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但在引用这些材料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引用书本必须忠实原文,力求使用第一手材料。从大的方面说,不能歪曲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从小的方面讲,一字一句都不能改动,不能抄错,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出错。学生作文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决不能粗心大意,否则会被阅卷老师扣分。(2)在复述书本和媒体的材料时,要言简意明。从书本引用材料,引用原文时局限性大,只能摘用很少的字句。文字较多时,则采用复述的方式。尤其是有故事情节的材料,无法引用原文,而只能复述故事。因此,在复述时要取其紧要处,用较少的文字表现出来。罗嗦、冗长的复述是不受欢迎的;丢掉要点而复述非主要处那更是错误的。

总之,要写好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知识、材料、情感等方面的储备。储备的途径就是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要融入生活,注意观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观天下大局,明了新闻要事。再次,浏览群书,收集典型的事例、优美的句子、流行的话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为写出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优秀作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包身工书本作文
玩转书本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自由与权利
开在书本里的花
一群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