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霞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确实有革命性的冲击。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却愈来愈觉得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朗读呢?简单地说,朗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正确标准的普通话,把语文教材有感情地读出来。
1.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项最起码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的朗读教学,其本质是师生共同解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及其运用。具体地说,外在的客观的语言文字只有在朗读中与人的意识相碰撞,才能产生鲜活的思想感情。因此,不重视朗读的语文课堂必将毫无生机,只有牢牢地抓住朗读这个最关键的环节,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显示其勃勃生机。大家都知道,语文主要是以提高人类的语言、文字为主的。尤其是语言,必须通过口头表达才能完成,我们语文课本上所摘录的都是经过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全面统筹编排的经典文段,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摘录中的每一篇甚或于每一段都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朗读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步。所谓的开卷有益,即是如此。它让我们通过动口,进而动脑,影响我们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从而启发我们的思维。
2.朗读有助于理解语文内容
教师通过朗读文字可以把文字透明地表达出来,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感,是教学的最佳示范;而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言、语法,充分欣赏文字的美。现在不少中学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仍寥寥无几,表达干瘪空乏,阅读理解能力差,写文章非常吃力,究其原因,都是不注重朗读惹的祸。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在内容编排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有些课本内容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甚至于明确规定某一段或者某一篇文章读几遍。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寓意慢慢就出来了。尤其是古文学习,与其一个字一个词地去讲,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再多读几遍,然后,对重点词语或学生较生疏的字词,老师再个别点评,这样学习起来,教师省力,学生省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
3.朗读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读得不当或不贴切地表达文意时,如果能及时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就能锻炼听的能力;有时候,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视频片段朗诵,无疑也促进了学生听的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有机会就让学生朗读,忙里偷闲地给学生范读并定了一整套“死政策”,即学生每天早上必须朗读一篇自选的好文章,每周一下午最后两节课举办一次小组朗读比赛,或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古诗词两句接(即前位学生说两句古诗后,后一位学生接着最后一个字或一个词接着往下对,依次下去……)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坚持常读。凡事只有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是通过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语文界老前辈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样读三四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喜欢读还可以更多,直到能背),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他篇还要如此。”在这里,张中行先生特别强调要反复读、仔细地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4.朗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如何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能言善辩的良好习惯,现在处于校园生活中的中学生差别还不大,而等将来参加了工作,就会出现巨大的反差:一个谈吐得体、语言幽默的人会受到公众的喜爱;而一个寡言少语、说话结结巴巴或者干脆不开口的人,是不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的。现代社会中因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口才,影响自己各方面全面发展,甚至于耽误自己的学业、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现在的招聘考试,口试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若笔试分数很好,而败于口试中,那就非常可惜了。更有甚者,极个别人因不愿开口,遇到生活的烦恼又没有朋友、亲人倾诉,加之社会现代工作压力大,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这对于现在许多中学生,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不能不说是提前敲响的警钟。教师应通过语文课堂,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社会交际、待人接物、临场应变等能力。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不可搞一刀切,将语文课上成单一的朗读课,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讲求朗读的实效性。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必将使学生终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