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质量;主动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52-01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它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最佳的音乐教育效果呢?我总结出以下五种途径,供同行参考。
一、听
“听”是欣赏音乐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首先,可以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聆听音乐,对比法既可以用在不同音乐作品之间,也可以用在同一作品的不同乐句、乐段之间。如在欣赏《祖国颂》第一部分的三个段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比聆听的过程中找出作曲家所用的对比手法。包括音乐对比、节奏对比、旋律对比、速度对比等。通过对比得出:第一段在男高音的领唱下,以悠长开阔的旋律及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宽广、宏伟的气势;第二段在柔美的女声复调合唱中,以一段充满激情的男声朗诵表现了自豪的情感;第三段的速度、节奏都发生了变化。速度转快,节奏由4/4转为明快而富有弹性的2/4,旋律也由宽广变为欢快。作曲家通过以上这些作曲手法的对比表现了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可喜景象。学生在对比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了音乐,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另外,还有重点听、浏览式听、分层次听等赏听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乐曲运用不同的聆听方法。
二、看
“看”是调动学生视觉器官的主要方式。这里主要谈谈看谱、看图以及看录像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作用。
看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音乐的旋律,结构等,对一些要求重点欣赏但没有完整谱例的曲目,教师可将完整的谱例印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看谱更好地赏析乐曲。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重点欣赏曲目,学生有了谱例,对于全曲的十个段落标题便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音乐。
看图是让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图片,在欣赏古代音乐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古琴、编钟、埙等乐器的图片。学生从外形上认识了古代乐器。从而有利于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声像并茂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如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演出录像或其他演出资料,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使其形象地了解舞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想
“想”即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欣赏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如在欣赏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教师可有感情地朗诵富有意境的相关文章,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说
“说”即让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个别说,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转为理性。步步深入,不断提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时,可让学生根据不同乐器所表现的节奏、旋律,说出自己心中想象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根据不同乐段、不同主题说出每一部分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最后总结出全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学生的“说”,既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音乐,又避免了旧模式的被动与压抑,进一步提高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动
“动”即让学生动口唱、动手奏、动身跳。动口唱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唱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旋律,使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辨别主题的重复和变化。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在初步体会乐曲表现的意境后,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演唱主题旋律。学生在演唱各乐段的过程中,就会敏锐地觉察到每一乐段的结尾处总是出现相同的曲调。这样,教师就能很自然地引出乐曲“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不费力。
动手奏就是让学生动手演奏一些节奏或旋律简单的乐曲。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动身跳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律动练习,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如欣赏《大河之舞》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教几个简单的踢踏舞步,让学生边跳边唱。切身体会爱尔兰舞蹈的韵味,加深对音乐内容及感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