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摘要:如何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该文对如何创设尝试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创设对话情境,激活自主研读交流;筑建“生成”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等作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创新
1.创设尝试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尝试情境,组织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新异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想探究”、“想尝试”的过程中来。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这种主动探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2.创设对话情境,激活自主研读交流
如教学《心声》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朗读?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李京京,了解他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
其次,我让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意,感受体验李京京丰富饱满的形象,于是粉笔一挥,在黑板上大书一行字“以‘假如我是李京京……为话题说一段话”,紧接着补充道:“在阅读欣赏中,对作品的读解是呈开放性的,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
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李京京形象的短评。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是因为嫉妒,有的同学认为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他特别喜爱的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寻求感情上的渲泄。
这一过程让学生之间进行了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3.构建“生成”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1在多元解读中,引发生成“误读”
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的“误读”或可笑的理解。因它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如在《白兔和月亮》这课中,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都投入到了对这个问题的深思中。“为什么说请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是慧心未泯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认为:拥有了月亮,她反倒“紧张不安”了,于是,大家共同探究“紧张不安”的具体表现,如“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而有的同学则尖锐地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她喜爱月亮,追求月亮是自己的理想,既然得到了就不应放弃,即使有所不安,也是为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她现在的关键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上述问题上,学生们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了人生的过程,从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2在灵感萌发处,捕捉生成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营造生成空间。在课堂学生的回答中,不经意地出现的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期“生成”。
如《钱塘湖春行》一课中,我正在赏析诗歌的言辞精妙,突然有一个学生问:“‘浅草(浅草才能没马蹄)什么意思?”大家都笑了起来:“浅草”就是浅浅的草,有什么好问的?但这个问题却引起了我的重视。对于诗歌而言,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炼字么?于是,我就问大家:为什么用“浅”字,而不用“深”字?有说“因为是初春,草还只有刚长出来。”有说“初春的草是浅浅的,看上去很柔很嫩的感觉。”我又问道:“那为什么不用‘嫩呢?”
这时,大家纷纷讨论起来,而且意见也不太一致了。有说“嫩草”好的,认为“嫩”更能体现春天草绿绿的感觉,并且举出了春天西湖边的景色来说明,认为春天一到,西湖边的草开始长出来,一眼望去,就是一片嫩绿,所以“嫩”比“浅”好。有说“浅”比“嫩”好的,认为“浅”更能体现马蹄踏在上面轻轻软软的感觉。听着大家的讨论和争辩,我欣喜。
3.3在学生需求时,诱导生成创新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诱导生成创新。如《斑羚飞渡》课堂教学:
我请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我本以为学生会畅谈喜欢这篇文章的理由,可是没想到有同学提出异议,说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没有扼杀他们的新思维,而是立即请他们谈了不喜欢的理由:
生1:我不喜欢。我觉得课文后面倒数第三段“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描写不真实。
生2:首先,猎狗是不可能被感动得失去“狗性”的,没有猎人的喝止,那些猎狗早就冲上去了,斑羚们哪会有时间组织飞渡的可能。其次,猎人们如果真正被老斑羚们的举动感动的话,最好是后退,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都活下来,那才是真正的“良心发现”。反正猎人们已经抓不到一只斑羚了,何不两全其美呢?斑羚们获救了,动物受到保护了。我无法想通,作者为何非如此写。难道是作者为了文章的中心,歪曲生活真实故意捏造这么一个故事?
生3:我也不喜欢。斑羚群在有组织的逃亡过程中,表现出了难得的“舍己救人”的崇高觉悟,表现了难得的“以老救少”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可能吗?
生4: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动物世界》中我看到过……
在他们的带动下,课堂上许多同学畅开了自己的种种意见,别具一格的说法,得益共享用,我表扬和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怀疑精神。
参考文献:
[1]《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谭轶斌著《中学语文参考》2003.8.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师大出版社2002.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