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雪娟
【摘 要】 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考察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主张在教育培养中要抓住细节,严格要求,多方沟通,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生;德育教育;实例分析;培养方法
俗话说:“无规矩何以成方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古话中有“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训养”是良好品行形成的措施。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系统研究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那么,对于一个在小学阶段没有完成道德习惯的养成的孩子来说,中学阶段必须先继续完成。只是这个工作的难度更大了。完成之后,才能谈到保持的问题。
一、学生个案分析
A是个精力非常旺盛的男生,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他在班里颇有影响力,且有三个“死党”把他奉为精神领袖。同学给其评价是心地善良、讲义气,很有思想很有主见,性情急躁极易冲动,表现欲过强,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他是个脑子快手快嘴更快的人。各科老师对他的看法基本一致:不大遵守行为规范,行为有些放肆,自负、倔强易冲动,爱引人注意,爱耍小聪明,学有余力但用心不足。在学校里进办公室不打招呼,见老师只是点个头,口里含混不清的嘟囔一句“老师好”,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走路姿势傲慢,基本是“横行”。课间疯狂打闹、吹口哨,课堂上大呼小叫、发怪声、乱鼓掌,有时脏话会冲口而出,甚至搅扰得老师难以正常上课。言谈举止之间江湖味很浓。考试成绩属班里中上水平。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存在主要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不懂尊重和遵守。性格中有骄躁、冲动,自制力差等不良因素。这样的个性及行为习惯,必定会阻碍他的发展,还会给所在集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问题原因分析
(1)这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许多独生子女共有的特点。据了解,这个孩子倍受其爷爷的宠爱与呵护。母亲慈爱、严格、细致。父亲以他为骄傲,谈起孩子时总是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他成了这个典型的“金字塔”式家庭的中心人物。过分的受到关注,在被注目的环境中长大,这给人的虚荣心带来满足感,促使他形成希望引人注目、成为焦点的想法。
(2)家庭教育的不统一。这个孩子的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说话温文尔雅,细腻敏感,性格温顺,关注别人的感受,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细致。认为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对孩子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根本不清楚,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好成绩就能使他高兴。他们教育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区别。而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其结果只能是相互抵消教育的作用。
(3)家长行为影响。这个孩子受其父亲影响较深,言谈举止和其父亲极其相似。都有比较傲慢的走姿、江湖味比较浓厚。这个父亲认为儿子为了打两盘台球而不完成作业的做法无可厚非。孩子辨别不出对错,行为习惯的是非观念不清楚。
(4)青春期孩子独立性批判性的发展,反叛意识的增强。对于一个行为习惯是非观念不够明确的学生来说,他会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习惯叫“个性”,叫“酷”,更会增加改变的难度。他属于心理学上多血质和胆汁质混合的气质类型,虽然气质本没有好坏之分,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但在形成孩子个性的漫长过程中,对气质的把握有助于调整教育方式,使之很好地作用于个性的形成。但忽略了它,可能会促使消极的一面继续发展。比如胆汁质的“大胆勇敢”,若不加以控制,也许会发展成为“胆大妄为,鲁莽好斗”。
三、转化过程及原理
1、转化过程
(1)抓住细节,严格要求。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日常生活点滴累积起来的,所以对他的转化,一定得细致,抓住行为习惯的细节。比如纠正他站立时咧着肩膀的姿势、衣服穿得里长外短,敞着外套,要求他进公室时一定要喊“报告”,得到允许后再进去等等。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其沟通,使其分清对与错,是与非,让他明白行为规范的意义,让他懂得良好的仪态、文明的举止是有教养的体现,让他明白细节的重要性,知道一个守规矩、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被集体和社会所接纳。沟通要选择好时机,走进他的内心,沟通要尊重、褒扬他的闪光点,帮他设定远大目标。
(3)多方沟通,形成合力。在和其母亲不断接触中对形成其行为习惯的原因有所把握,让我意识到,教育必须形成合力,即父母一致、家校一致。形成合力的关键是其父亲的改变,所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即他父亲也认为所犯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时,将父母两人都请到学校,帮其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弄清自己对儿子的“欣赏”是有些不明智的。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重要影响作用。促使他先淡出对儿子的“教育”,多支持孩子母亲。这个过程中孩子父亲由最初的轻视、傲慢、不耐烦,改变为积极配合、理解和友善。这样,三方统一,互能有无,共同商讨该如何引导孩子,教育者该“无为”还是该“有为”。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应指气质或个性,不论哪一个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只能打持久战,不可急躁。要遵循人的心理过程,按规律办事。比如,得使他先清楚对错,改正的过程会有反复,只要他反复的次数在减少就行。
2、转化原理
(1)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应有父母双方及家庭成员这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学校老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一致性。统一性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育要讲究时机。对孩子的说服要选时机,比如,在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困扰很不自在,需要帮助时,进行说服教育效果更好。形成合力也要抓住关键时机。
(3)循序渐进。遵循从认识到情感情绪,再形成意志的规律。
(4)扬长避短。热情肯定赞扬他的优点,以此鼓励他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他改变缺点。
(5)以身作则。包括家长及教师自身都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四、思考后续工作
这个孩子现在是班是里化学课代表,期末考试居班上第三名,这与他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转化已经成功,他还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反思在这两年的转化工作中,急躁情绪不可取,也许还该多点“无为”了。下一个阶段的转化工作重心是巩固,努力让他的进步中外因少一些,内因多一些,或许能使他早日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