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节制

2009-09-22 08:04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

王 红

【摘 要】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转变人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制能有效的遏止人类的贪欲,防止人类过度索取大自然。要正确把握、处理人、自然、节制的关系,走节制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节制;道教自然观;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然而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在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但是,环境破坏、人为践踏自然的行为仍屡见不鲜。正确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环境恶化的必要前提和核心所在。而节制是通过遏制作为破坏环境的主体——人——自身的欲望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走节制发展的道路,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一、人、自然与节制三者的关系

1、人与自然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有一些欲望,一些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绝不可能得到满足。

自然是万物存在的场。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众说纷纭,中国道家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切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一,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性。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万物的永恒变化本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终极实在。天地万物与人皆由共同的终极根源“道”所生出,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而且生养万物,运化万物,推动并参与万物的流行变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人是宇宙的存在,因此人应遵循道的自然法则。可见,人与自然的存在发展演变都循道而行,人与自然是共生的,自然不存在,人亦不复存在。

第二,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活动的场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人顺应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然。既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共存性,也突出了人的重要性。

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性。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大自然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一个相互处在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置身其外。

2、节制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第一,节制的概念。节制亦即自制,是受理智支配而不做明知不当做之事的行为,是理智控制、统治情欲的行为。情欲是节制的对象,情欲即情与欲,节制就是节情与节欲,节情是理智支配感情的行为;节欲是理智支配欲望的行为。节制的根本在于节欲,欲是源,情是流。由于人的欲望往往与理智冲突,节制便抑制那些不合理的情欲,节制就是欲望的道德。在正确运用节制美德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明白节制的首要原则是理智正确,只有理智正确,正确认知情欲,才能正确的节制,进而培养合理的情欲。

第二,在正确的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德符合道,顺应自然,就要节制人类的情欲。运用智慧、理智来支配欲望、情感,而不至于纵欲、贪欲过度,用合理的人类智慧来支配人类改造自然的合理欲望,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节制中达到和谐相处。

二、树立节制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形成全人类运用理智节制的趋势。个人的理智可能是有限的,不正确的,但是人类的理智是无限的,在趋势上符合自然之道。人类的理智规范个人的理智,个人的理智在人类理智之下得以调节和引导。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虽然人类行为上距离自然保护还有差距,但是无论是哪种派别,人类已经达成理智上的共识:保护自然,避免人为破坏自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形成全人类自觉节制。

2、政策制度上体现节制,调节人过度支配情欲行为,完善环境立法。人的节制力是相对的,人类实践证明,当节制力不能被人们自觉地运用时,还需有国家法律、政策的配合。政策制度导向上要求有限利用资源,避免对大自然过度的掠夺,建设节约型社会;合理开发,合乎“天理”,顺应“人道”,用合理的人类智慧来支配人类改造自然的合理欲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另外把某些破坏环境保护的行为纳入法律,完善环境立法也是有效途径。

3、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政府和各媒介的通力配合。生态教育内容上应灌输人循道而行、节制欲望思想,抵制消费者物质欲望的膨胀,避免浪费资源,达到天人和谐。道家认为,对物质的享受的知足并且加以合理的节制,应该建立在人的正常而自然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之上。“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淮南子•精神训》)只要能够满足自己健康生存的物质需要,就不应该去贪求过多的物质财富,保持合理的物质欲望是人应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因素。

自然是人存在的场,人是自然中的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顺天,而非人定胜天。转变人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制能有效的遏止人类的贪欲,防止人类过度索取大自然。正确把握、处理人、自然、节制的关系,走节制发展的道路,对解决当前环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昌文.略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J].理论界,2006(5).

[2]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余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罗素/李国山.罗素道德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4.

[6] 吕锡琛.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 袁有赋.宫昕璐.论欲望、欲望节制与和谐社会[J]时代经贸.2007(2).

【作者简介】

王红(1979-)女,江苏泗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
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老子生态伦理的逻辑理路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