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9-22 08:04韩芳德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

韩芳德

【摘 要】 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存在的问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主要是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意识;不断进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 “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方针,最近又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农业发展。本文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欠发达地区“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一是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规模不集中,零星分散,效益不明显。二是科技含量不高,没有真正创出自己的品牌。三是生产资料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农村改革发展的投入偏低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薄弱。过度依赖掠夺农业资源,不但使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也极大地制约着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资金极度匮乏。由于国家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大多倾向于业主自主经营的营利性项目,而很少用于考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公益设施上。

3、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狭窄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们依然在用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惯性思维依然在主导着他们的行为。即使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由于信仰的缺失、道德水准的失落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二是发展意识不强,主要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三是多数农民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导致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四是农民负担未得到根本减轻。农业税免了,但农资价格却上涨了。五是农民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1.3亿农民工失业返乡达到15.3%。

二、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对策

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要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研究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消除贫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1、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意识

发展市场农业,就是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农产品增值,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展市场农业,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小生产习惯,破除传统农业、温饱农业、封闭农业的思想,树立现代化农业、市场农业、开放农业的观念;破除墨守陈规、无所作为、小富即安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超常规发展意识。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有市场化、开放性的视野,善于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去研究工作、指导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去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要转变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由以抓管理、抓生产为主向抓市场、抓流通、抓服务转变;由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看农村向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由简单的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向利用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方法指导工作转变。要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当好农民闯市场的“领头雁”,真正按照市场需要和变化去组织生产。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不断进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根据农村实际,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着力实现“两个转变”,即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以从事深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就业结构向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的就业结构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要坚持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鼓励、引导农民和城市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到农村,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兴办各类民营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引导涉农项目向农村发展。二是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以产业化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提高劳动力技能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不断优化农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3、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刻变革,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在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必须有目的的引导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采取“订单收购”等办法,与农户建立相互依存、互动发展、互补互利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链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三是立足于畅通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开发和建设好农产品产区和销区两个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兴建一批标准高、功能全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下力气抓好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建立起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确保在流通中以质取胜。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应发挥导向作用,搞好调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等筹措市场建设资金,不断加强市场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消费,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应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第一,抓住国家加大投资这一历史机遇,推进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要抓紧消除政策性障碍,优化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努力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社会各方面共同投资融资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放活”、“放宽”的原则,放开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顺应社会大分工的潮流,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镇进城,务工经商。对进镇离土的农民,可以让其保留现有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果园、山林,并允许依法转包或让其权利市场化、货币化和股份化,积累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第三,搞好规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一哄而起,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现状,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优先扶持县、乡(镇)所在地、交通要道和贸易集散地的农村小城镇建设。在着重抓好道路、用水、用电、通讯以及学校医疗等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做强支柱产业,逐步建成工业主导型、商品化牵引型、农业开发型、旅游开发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农业增收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同时,要继续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5、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整体素质

农民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农业市场化的前提是农民知识化。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质量效益不高、发展速度滞缓,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整体素质不高所致。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教育广大农民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提高闯市场、打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信息水平。要有的放矢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更好地引导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进入非农领域,提高多渠道增收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引导农民依法行事,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在获得合法权益的同时,更主动地履行应尽的义务。随着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生产力一定会具有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农村经济一定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前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