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克服方法初探

2009-09-08 06:32钟桂玲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克服中式英语特点

钟桂玲

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的混合语,它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汉语特征的英语”。由于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对英文单词不准确的理解或误解的影响,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并具有如下的特点:累赘多余、重复、抽象笼统、荒谬可笑等。尽管克服中式英语并实现用英语思维还存在很多的障碍,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建议可供参考。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 原因; 克服; 建议

Abstract: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 is a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ignor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accurate understanding or mis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word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redundancy, repetition, abstraction and ridicule, etc.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to think in English or to overcome Chinglish, there are also quite lot suggestions to avoid it.

Key words:Chinglish,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overcome, suggestions

1.引言

在中国尽管有很多人在学英语,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用标准的英语表达。其他人大都在说中式英语。所谓“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的混合语,它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汉语特征的英语”。今天,中式英语可谓到处可见。随着中国“入世”,北京2008奥运会的顺利举办, 学英语,用英语,克服中式英语已刻不容缓。而了解中式英语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

2.中式英语的特征

简洁被公认为英语的特点之一。一些细心的作家把它理解为用尽量少的词语来表达语义而避免重复罗嗦。威廉•司徒兰克(William Strunk, Jr.)和E.B.曾在“风格的要素”一文中说道:“简洁的语言才犀利有力。如同一幅好画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必要的线条、一部机器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用的部件一样,一个句子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必要的词;一个段落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必要的句子。”

而中式英语的特征明显地表现为:累赘多余、重复、抽象笼统、荒谬可笑。

2.1累赘多余

显而易见,中式英语常表现为累赘多余。这是由于人们没有完全理解英语的单词所造成的。例如,中国人常常把“书桌”说成“a book desk”。而这种类似的“累赘多余”的错误也往往是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

2.1.1 多余的名词和动词

(1)中式英语: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 (多余的名词)

标准英语: 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

(2)中式英语: They should conduct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多余的动词)

标准英语: They should carefully examine…

2.1.2 多余的修饰语

在把汉语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好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是没有必要译出的。程镇球教授曾指出,汉语要比英语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以下是使用多余的修饰语而形成的中式英语:

(1)中式英语: female businesswoman Liu Zhihua (形容词多余)

(2)中式英语: We should continue to take 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regular education.(副词多余)

标准英语: We should continue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regular education.

[“continue”to improve= “further” to improve]

2.2 重复

很明显,汉语是允许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词组的。而在英语中这种现象则是不可思议的。英语的使用原则中就有一条规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威尔逊•弗莱特(Wilson Follett)的“避免重复冗长准则”认为,在同一篇文章中相同的观点无需重复表达。在英语句子中,重复表达已经说过的话,将被视为是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种句子使用的越多,也就越不利于句义的流畅表达,也就越烦人。

而中式英语就是充斥着大量的这种重复。 如:

(1)中式英语:Our country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标准英语: Ours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2)中式英语: Fish must stay in water. If they don't, they will die.

标准英语: Fish must stay in water or they will die.

2.3 抽象笼统

美国学者雅克•巴尊(Jacques Barzun)——写作和翻译方面的专家,建议我们要“简单直接”:

多用具体的词语而非抽象的词语。听取这个建议的话,你将发现你的文章更加简洁有力。当代文章中最为严重的一种错误就是措辞过于抽象,把一整串的名词用介词串在一起,通过被动语态来传达一丝无力的语义。

高伟士爵士(Sir,Ernest Gowers) 也曾指出:“ 当今写作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对抽象词的偏爱。”他还特别警告说,“不使用动词而过分地依靠名词将不知不觉地养成了‘抽象笼统的习惯。”

恰恰相反,中式英语的特征就是大量地使用抽象词,使语义抽象、笼统、含糊。例如:

中式英语: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标准英语: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2.4 荒唐可笑

中式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用中式思维来猜得其意。 而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会觉得这种英语是荒唐可笑的。例如:

(1)Five talk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 (五讲,四美,三热爱。)

(2)You see see, you see see, 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 (你看看,你看看,人山人海。)

(3)Car water, horse dragon. (车水马龙)

3.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3.1 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谈及思维方式的不同的时候,让我们先探讨一下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专门为交流而创造的符号系统。把原本毫无意义的符号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可用于表达思想的有意义的符号了。它是思维的工具。” 因此,思维方式在语言学习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文为母语者,必定用中文方式思维。而母语为英文者, 也必定用英文的方式思维。

3.1.1中文的思维方式

受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中文的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的特征:

(1)描述事物时,遵循从笼统到具体的思维顺序。

以中国信件地址的写法为例,通常采取如下的顺序:国家,省,市,县,村,街道等。而英文书信的地址的写法却恰恰相反。

(2)在很多情况下,采用否定、负面的思维方式。

正因为这种原因,很多中国的学生写了大量的中式英语, 例如:

①中式英语:Don't mind other people's business.(否定词)

标准英语:Mind your own business.

②中式英语: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dog.(否定词)

标准英语: Leave the dog alone.

3.1.2英文的思维方式

相应地,英文的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的特征:

(1)描述事物时,遵循从具体到笼统的思维顺序。

(2)在很多情况下,采用肯定、正面的思维方式。

(3)强调从属结构。

英语是一种从属结构的语言。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对“从属结构”做了如下的定义:“从句与主句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例如,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如果你没有来的话,我会失望的。)”因此,英文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具体的、确切的层面,描述事物通常是从具体到笼统。

3.2 对文化差异的忽略

文化是“信仰、习俗、价值取向、行为以及制度的综合体, 是同一群落人们所共同享有的、熟知的且世代相传的交流模式,这正如鱼儿所赖以游水嬉戏的水。”来自于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分享相同的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而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则极易产生冲突。当人们第一次接触一种新的文化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自己原有的文化来解释他们的所见所闻。忽略和忽视文化的差异就会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以日常的打招呼为例,中国人一见面一般会相互问对方“你吃了没?”(就像英美人见面时用的“How are you?”一样)。如果你不知道文化的差异,就直接把中国人打招呼时用的“你吃了没?”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lunch yet?”的话,说英语的国家的人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此,对于文化差异的忽略,是产生中式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对英语单词词语的不准确或错误的理解

词典——特别是英汉词典,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的确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每个词,字典中仅提供几个简单的中文解释,而且这种中文解释大多是直译过来的。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仅仅阅读这些中文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以下是中国学生常写的一些句子:

(1)中式英语:The old man made a living by catching fish.

标准英语:The old man made a living by fishing.

(2)中式英语:Please hurry to walk or we'll be late.

标准英语:Please hurry up or we'll be late.

(3)中式英语:I have married for three years.

标准英语:I have been married for three years.

由于对单词不准确的理解而导致了上述的这些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单词的误解所产生的错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例如:

(1)中式英语:When I reached my wallet to find my money, I found it invisible.

标准英语:When I reached my wallet to find my money, I found it missing/gone.

(2)中式英语:I feel very painful in my right hand.

标准英语:I feel great pain in my right hand.

4.用英文方式思维的障碍

4.1 心译

很多的英语学习者,在说英语的时候,要先用中文想好怎么说,然后再把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我们称之为“心译”(mental translation)。用这种方法来说英语的话,其实并不能算真正地说英语。用这种心译的方式来说英语往往容易造成从中文到英文之间字对字的翻译。而这种翻译后的英文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及其造成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want money no, want life one”此类的英文。

4.2 语法教学

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过分地强调考试,多数英语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语法教学上。他们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拿高分。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开口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语法。他们不敢开口说英文就是怕说出有语法毛病的英文。因此,作为英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法,更要注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4.3 糟糕的听力

糟糕的听力是用英文思维的第三个障碍。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太过于依赖默读和看单词。他们没有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也没有听广播和磁带的习惯,尽管他们都知道熟能生巧。他们觉得只要通过做大量笔头练习,他们的英文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做完大量的练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CET6)之后,他们便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当到某一天要求他们开口说英文的时候,他们则是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单词来。

众所周知,听力和口语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听力很糟糕的话,又如何对别人所讲的英文及时地作出反应呢。因此,只有听力提高了,英文的口语才可以获取进步,反之亦然。

总而言之,糟糕的听力和口语应该引起英语教学的重视。

4.4 文化差异的意识

当一个外国人被问及“Have you had lunch yet?”(就是中文的“你吃了没?”的直译。)的时候,他或她将做什么反应呢。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想请他们吃饭。他们又如何知道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用语呢(就像他们英美人的“How are you?”)。

如果英语学习者只学“英语”,而忽视了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的话,上述的尴尬将很难避免。培养自己的文化差异的意识,就成了我们与英美人士交流时所必不可少的意识。下列是忽略文化差异的例子:

有一次,一个外国人向一个中国的女人道谢。她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It is my duty.)”。于是,那外国人就觉得她给他所提供的帮助不是出于她本人意愿和真心的,而是有人要求她这样做,这是她的责任。他可能更愿意听到她这样的回答“You are welcome.”或“My pleasure”。

众所周知,对于英美人来说,“duty”这个词是含有消极、负面的意义的。对他们而言,“行使职责(perform a duty)”常常意味着完成一项不令人愉快的任务或者不想为别人做的事情。一项职责是一种责任而责任往往是一种负担 (A duty is an obligation and obligations are burdens) 。

4.5 缺乏自信

自信心和勇气二者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口语学习中。为了学好英文,学习者必须建立自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信心的学习者往往不敢犯错误。他们不敢开口说英文。比如有些人经常去英语角却从来没有开过口,只是纯粹充当一个听众。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用以下几句话来鼓励他们:

Don't be shy.

Just give it a try.

Open your mouth and let the words fly!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他们也应该肩负起鼓励学生讲英语的重任,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肯定性的言语来鼓励他们。

4.6 外语学习环境

从整体上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外语学习环境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外语学习环境相对而言是比较好的。首先,英语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他们的所学,因为他们当地有众多的外国人。其次,这些城市语言学习的硬件设备更加先进。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英语广播和英语节目的学习者能够把英文说得很好。第三,这些城市的英语教师的总体水平也比较高。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在比较落后的地方,特别是乡村地区,英语教学就落后了一大截。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创造一些英语学习的环境,比如,可以买MP3或带短波的收音机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

5. 如何攻克中式英语

5.1 注意发音

受母语或方言的影响,很多学习者不能准确地发好英文的每一个音。他们很难分辨下列的一些音:

(1)light-night(especially for the Fuzhou dialect learners)

(2)shirt-shit

(3)crime-climb

(4)this-these

同时,当他们想表达:

Are these your cases? Is this your shirt? He was short.

可结果却说成了:

Are these your kisses? Is this your shit? He was shot.

这往往使他们被误解。我们建议他们按照英文的意群来念, 如:

The year has four seasons:/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5.2 大声朗读;大量地读;大量地听和写

当要大声念出来的时候,最好不要再保持沉默。只有张开嘴,把那些句子大声念出来,才可以发现自己所念的英语跟标准的发音之间的区别。或许,默读时,自己能理解那些句子的意思。但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不仅仅局限于获取信息。而默读和大声朗读又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训练:

首先,多读。可以跟着光盘朗读及模仿光盘中的发音。

其次,多听。包括精听和泛听。

第三,多写。试着用英文写日记,记笔记甚至每两三天写一篇英文文章等。

5.3 培养文化差异的意识

正如南京大学的美籍外国专家戴维斯女士(Linell Davis)所说的一番关于“文化”的话:

“文化就像鱼儿赖以生存的水。与其他的生物一样,鱼儿靠周围的环境来觅食、繁殖以及自我保护。它们注意到了一切,除了它们所游弋的水。它们把水当成了是理所当然, 因为水完全把它们给包围住了,它们完全不能再想象另一个环境。对于我们来说,事实也是一样的。文化如此分散地分布于我们的四周,以至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了。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大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及其行为大多发生在同一种文化之中。每个人都‘游弋于同一种水之中。因而,就算他们想,也无法描述‘他们所游弋的水了。”以下是一些建议:

学习跨文化知识。可以读一些跨文化的书籍,比如,《跨文化交际研究》(林大津著);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Linell Davis著)等。

6. 结论

在中国,尽管有一些人认为,鉴于英语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中国学生所写出的或说出的中式英语是可以接受的。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既然我们要学习英语,我们就必须下定决心学习标准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必须下定决心学英语用于交流而非仅仅为了考试。或许,这将是一个艰难而耗时的过程,但请不要轻言放弃。希望本文不仅仅是列出一些中式英语的典型例子,还能给予读者一些有用的信息来攻克中式英语。希望大家有一天都能用英文思维,从而说出写出真正标准的英语。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an and Jiang Guihua.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0.

2.Strunk, William, Jrand E. B. White.《The element of Style》.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79.

3.Follett, Wilson.《 Modern American Usage》.A Guide Edited and Completed by Jacques Barzun. New York.Hill and Wang, 1966

4.Barzun, Jacques. 《Simple and Direct.A Rhetoric for Write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5.

5.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Revised by Sidney Greebaum and Janet Whicut.Boston.David R. Godine, 1988

6.Lin Zheng. 《A Course of Modern Lingustic》.Fuzhou. Fujian Education Press, 2002.

7.Davis, Linell.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1.

8.明炜.《用英语思考》.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版.

9.张冠林.《大学一年级英语语音手册》.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10.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马衰.《标准英语写作:从中式英语到地道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克服中式英语特点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