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课程开发研究

2009-09-07 10:06吴小蕾
职教论坛 2009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为使高职课程开发向有序、高效和整体优化推进,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高职课程开发已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分析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并以会计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吴小蕾(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职教学院商务分院副院长、副教授、注册会计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8-0030-03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的,他通过长期的研究得出:多粒子甚至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内部机制会突变为新的稳定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因为维持这类新的有序结构必需不断地“耗散”物质、能量或信息,故称之为耗散结构。尽管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但它能解决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条件与机制问题。

1953年,卡斯韦尔(H.Caswell)和坎贝尔(D.Campbell)在《课程开发》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开发”(development)一词,很快被普遍采用。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的全部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加以规范和设计,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规划。

耗散结构理论为高职课程开发这样~个复杂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正确认识课程开发的耗散结构演化过程,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课程开发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区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系统内外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下,通过涨落发生突变,使系统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基本上满足形成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

(一)具有开放性

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课程开发面向行业、依靠行业的专业人员和行业的设备资源,使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内容跟上技术的发展:其二是课程开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只有得到外界资金、资源和信息的输入,向外界输出研究成果、提供社会服务、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并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三是在课程开发中,存在着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每学年教学活动的衔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等信息交换。可见,课程开发具有很强开放性。

(二)远离平衡态

平衡态是指孤立系统不随着时间变化,与外界没有联系的一种混乱状态。系统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只能使系统自身熵增加,不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只有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使系统处于一个十分不稳定的状态,才能使熵值减少,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

高职课程开发要受到四个制约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个性发展和劳动市场。社会需求反映了课程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结构对课程开发的影响:知识体系反映了课程的教学功能,是知识结构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个性发展反映了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心理结构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而这一切又集中反映为劳动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呈现的最大特点。

影响高职课程开发的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同时,制约和支配高职课程开发的四个因素,都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这些因素导致课程开发远离平衡态,形成远离平衡态的属性,而且这些因素动态变化越大,偏离平衡态越大。

(三)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非独立的相干性、非均匀性、非对称性等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就能使系统趋于有序结构,

高职课程开发是主动应对职业教育外部因素变化的适应社会过程,也是主动应对职业教育内部因素变化的自我创新过程。因此,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平台、载体,在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课程开发必然受到非传统模式、非学科模式的非线性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内外部存在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一时刻对平衡传值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由于系统本身的稳定机制,涨落成为一种干扰。当系统演化到某一临界点附近时,某种微涨落就会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放大为影响系统整体运动的巨涨落,系统就会失稳,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说。任何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无序状态失去稳定而涨落放大的结果。

课程开发内外部普遍存在涨落,如产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的调整、专业带头人的变动、学校课程开发的力度等等,这些变化无疑都会影响课程开发的过程,出现涨落现象。由于课程开发是一个有“人”参与的过程,所以可以人为地创造并利用一些“涨落”,如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开发激励机制等,可以更好地促使系统向高度有序的系统演化。

二、高职课程开发耗散结构的运行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课程开发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或环境,但不能说明课程开发本身就存在走向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因此。要实现课程开发的高效性和整体优化,高职院校需要从内部为课程开发创造耗散结构非线性运行机制。耗散结构非线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建立课程开发耗散结构运行的开放机制

由耗散结构理论可知,要有与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因此,要使课程开发走向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建立课程开发的开放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观念的开放性。课程开发的推进与实施,其最大阻力来自传统思维定势的惯性,最大动力也源自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解放思想中更新教育观念,在学习研究中掌握现代教学理念,才能深化教学改革,开发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内容的开放性。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封闭的教材体系、学科型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与职业体系的需求相匹配。因此,课程开发的内容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需求、按照职业导向这一最基本原则,对教学目标、内容、过

程、方法、条件等进行界定、选择、组织和评价,并通过课程实验对课程开发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

3过程的开放性。封闭的过程是预设的,开放的过程则是发展性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应该是充分开放的。在课程开发实施之前,要为企业的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为课程开发的动态发展创造条件。课程开发过程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业发展情况、劳动市场情况,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课程开发思路。

(二)建立课程开发耗散结构运行的“涨落”机制

涨落在耗散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通过涨落使旧结构失稳,探寻新结构。对于课程开发而言,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人才队伍、课程开发经费等都是引起“涨落”的主要因素。为促使各类涨落机制的建立,打破平衡稳定态,使课程开发达到一个更高的有序状态,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创造条件,促成“涨落”。首先应该建设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和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选择、课堂层面课程改造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才能在课程开发中自觉形成涨落行为。其次,创造一种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括对课程内容改革活动的赞赏、对项目教材编写的褒奖、对探索失败者的宽容、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提倡、对不同观点争鸣的鼓励等等,这种文化氛围更易引发课程开发的涨落。再次,应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学习环境来源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方面、当课程开发体现面向学生的原则时,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就会获得满足,学习过程更易导致职业能力的涨落。

2把握时机,促进“涨落”。课程开发并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我们时常谈论的开发项目化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环境、按教师自己特有的风格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等等,其实就是课程开发的一些环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削到上述环节时,就是对原有教学体系的一种偏离,即涨落。因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善于发现并保护“闪光点”。对于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的涨落变量、偏离行为,要及时抓住,并给予保护、支持和鼓励:二是善于把握有效涨落时机,当教学过程中零碎的有效涨落积累到一定时期,我们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出台改革措施,促进改革。

3谋求强度,促使“涨落”。涨落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被放大产生宏观效应。一是扩大开放度,增强外部因素造成的涨落。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汲取国内外开展课程开发的先进经验,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政策引导等,增强外涨落。二是扩大改革面,增强系统内部因素造成的涨落。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将课程开发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使教学系统内部要素的大涨落。三是扩大参与面,增强正涨落。要创造条件使“小涨落加强”,加强对已有涨落的扶持培育,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点带面促进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引导教师投身课程开发的实践之中。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耗散结构的具体实施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结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特点与要求,达到高职课程开发的非平衡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课程开发的耗散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得以实现:

1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由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会计专业岗位分析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研讨会,确定、归并为八大项典型的工作任务。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合并程序如图2所示:

2确定完整的学习领域课程,、由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

会计专业八大项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八门主要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上述的二个步骤,一定要依赖于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起创造耗散结构非线性的运行机制,使高职课程开发向更有序方向发展,达到课程开发的耗散结构。

参考文献:

[1]沈小峰,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