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勤
【摘 要】 虚拟性爱是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的性活动交流,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聊天功能,借助语言、声音、图像的表达和沟通来实现。网络性爱是性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补偿,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促使其流行。虚拟性爱尽管被认为可以解决性压抑问题,减少性病的传播,降低性源犯罪,但如果掌握不了度,它就很可能对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虚拟性爱予以规范和管理。
【关键词】 虚拟; 网络; 性爱; 利弊; 规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性爱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虚拟性爱即是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的性活动交流,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聊天功能,通常是借助语言、声音、图像的表达和沟通来实现。虚拟性爱区别于现实性爱之处在于它不是真实的身体接触,而是对现实性爱的虚假模拟。虚拟性爱的对象,通常都是现实中互不相识、互不来往的,甚至连性别都不辨的。虚拟性爱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虚拟性,没有真实的身体接触;对象的匿名和不确定性,对象没有非常固定的人选,随遇即行;快捷性,网络性对象对性活动、性体验满足即散,没有更多相关的联系和接触。
美国《在线观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每天有约5万人在网上700多个聊天室中体验性爱;由MSNBC公司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约有10%的18岁以上网民沉迷于网络性爱;而在日本,不仅性爱视频“真人秀”司空见惯,更有约100万名用户购买了“虚拟女友”软件,用高科技来满足网络性需求。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对传统的性爱观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有什么样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1 网络性爱流行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任何一种流行的风习,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精神或物质的需要。那么,网络性爱流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1.1 性得不到满足的替代性补偿
由美国加州圣约瑟婚姻与性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妇女、男同性恋者及其他“性权利被剥夺的”人,最有可能染上互联网性爱瘾。换句话说,正因为这些“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性的满足,才热衷于到网上来寻求替代性补偿。女性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提起性爱,主要是害怕性病和由此而生的暴力,此外她们还很看重别人的评价。但在互联网的世界,她们可以匿名,无拘无束地寻找任何与性爱有关的东西。除了女性外,拒绝公开性倾向的同性恋者也把互联网视为探求性爱满足的好地方。调查发现,有16%沉溺于“网上性爱”的人属于同性恋者。心理医生戴纳•普特纳姆在接受访问时指出:“互联网......是这些性爱弱势族群有真正自由和全部索阅无限量色情资料的首要地方。他们可能没有异性恋男子在处理性诱惑和色情东西上那样的技巧。这就像把贪吃的孩子独自放在糖果店,他们困惑而迷茫。”
1.2 传统社会中对性的规范与束缚受到挑战
网络的匿名性、隐密性、跨国性、互动性、多向性极大地方便了网民尽情释放情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对性的规范与束缚,藉由网络的匿名特性而得到解脱。在虚拟的空间中,没有人知道谁是谁,于是,情欲因而可以透过许多方式来获得宣泄。人们本身存在的情欲欲望,自然随着网络以及虚拟实境的空间场域,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刺激与满足。纵观网络中的性爱,可以说,已经摆脱了旧有的观念。网民进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在不是情人间的关系中,任意寻找刺激与情欲。很多情境是在双方均为陌生的状况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与异端的他(她)尽兴讨论原始情欲,这是一种“脱序”的享受,享受着在现实上无法接受的性爱。或许来到这里的人,只为了自己的情欲,为了一个彼此不用负责任的享受,或者只是想抒发自己在感情上的不顺心,进而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解脱。在网络上的出轨,不见得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而在网络上的情欲,也可以让他们视为一种享受。甚至对于现实生活上的压抑,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抒解。网民们都知道,只要不触犯法律(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不会被公开),只要不被发现,就不用遭受社会规范的指责。所以,网民可以非常尽情的释放自我。
2 虚拟性爱的本质
虚拟性爱本质上是性自慰的延伸,是由性伴帮助促进的性幻想。男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男性自慰与性幻想多于女性。美国心理学家肯韦伯曾发表过“男女生理有别的双重标准”理论:第一,男人的性器官外露感受较之女人在体内更直接,受不了感官诱惑的多数都是男性,所以从古至今,妓女的总数一定多过男妓的道理显而易见。第二,男人一个月生产超过百万个精子,女人却只有一个卵子,满则泄也是男人的常态。经过各种调查,男性自慰的比例还远超过女性,可资佐证。网络上的虚拟性爱反映男性对一夫多妻的奢望。女人喜欢安定与固定的伴侣,男人则喜欢幻想或尝试多伴侣。弗洛伊德称,男人与生俱来对性伴侣就有多选性,源于动物本能。美国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已婚的或者有固定性伴侣的男性仍然热衷于在网络上进行虚拟性爱,这实际上暴露了很多只有一个妻子的男人对一夫多妻的奢望。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如果有能力,他可以无限的娶妻纳妾,没有能力的,就只有一妻足矣。妻妾成群的人总是少数,他们便成为那些有妻没妾的人向往的目标。男人们在现实里无力做到,却可以在想象里实现,现在网络就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里的女子是力量的化身,这样的侠女就是男人想摆脱人生困境时的种种臆想。“人逢中年事多秋”说的就是人在成年之后经常会遭遇一些事情,幸事则罢,悲事则乱,被欺或丧亲等。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人也是最无助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需要能够帮助自己重建生活和伸张正义的力量。
3 虚拟性爱的利与弊
3.1 虚拟性爱的好处
3.1.1 安全性 网络虚拟性爱的实现和安全套的发明一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将又一次地导致人类由传宗接代的义务变成一种生理上的快乐,而且更为安全、可靠,符合某些性学专家一直在寻找的“清洁的性爱”。而且它将虚幻和现实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中,性的快乐与生殖目的完全脱离,避免了身体上的接触,尤其是艾滋病的威胁,所以是安全的。同时,男人有了性欲不一定要找小姐,可以自己对着电脑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找小姐而导致的一些治安案件的发生;另外,很多男人都见异思迁,导致家庭纠纷和离婚,而网络做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类事的发生。
3.1.2 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
现代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这时候网络就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人们可以对着电脑任意的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想法,网络做爱避免了一些因缺少性生活或性生活枯燥带来的人的抑郁和紧张,能放松一下自己,通过网络宣泄情欲后,减轻了精神压抑。曾经有性心理学家说过,只有畜生才把性仅仅看作激烈的插拔运动,人类的性行为应该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性之爱,也许进入身体不是必须的了,进入灵魂更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网络做爱充满愉悦和刺激却没有什么不良后果,这种想象力引起的肉体感官的刺激和精神快感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3.2 虚拟性爱的弊端
3.2.1 影响心理健康 虽然在虚拟性爱时,跟性爱有关的体验会引起大脑内多巴胺、内啡呔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带来高度兴奋和特别体验。但是这种刺激和体验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导致依赖——虚拟性爱本身并不是病态行为,但是要是过度依赖它来满足自己,就会出现“虚拟性爱成瘾”,给自己带来伤害。另外,在虚拟性爱之后,一些人会产生羞耻、自责的想法,影响与伴侣的和谐和心理健康。
3.2.2 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边缘 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某个偶然机会体验到了某种形式的虚拟性爱,跟性爱有关的体验引起大脑内多巴胺、内啡呔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带来男欢女爱中高度兴奋和欢愉的体验。但这类刺激和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另外,因为青少年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因此在虚拟性爱之后,如同手淫一样,常常会伴随羞耻、内疚、自责的想法,影响学业、人际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虚拟性爱引起的性冲动,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边缘。
3.2.3 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在成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于虚拟性爱。因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创造出完美的性爱对象。作为自慰的一种延伸形式,很多人认为其无伤大雅,是生活的调剂品。然而,适度与过度的尺度往往很难把握。有些人在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很拘谨,在网上却如鱼得水,魅力四射。网络虽然补偿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一部分需要,使得个体受到强化,但反过来,这也影响了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发展。还有一些人虽然在生活中有伴侣,但因为彼此间的感情渐渐趋于平淡,于是转向虚拟性爱,寻求新的刺激。久而久之,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就难以维持稳定和长久了。
4 对网络性爱应予以管制和规范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网络正在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判断方式,网络也为人们的性生活打开了另一扇天窗。虚拟性爱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它对工作、学业、人际、婚恋关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虚拟性爱就可能从适度的情趣变成了“瘾”。尽管虚拟性爱被认为可以解决性压抑问题,减少性病的传播,降低性源犯罪,但如果掌握不了度,它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病态。过分强调生理愉悦而忽视了性爱本来的身心交流,从这个层面上说,它是反人类和反自然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性爱予以规范和管理,应该让人们有选择地面对自己需要的网络,而不是被无意中推入网络性爱陷阱。至少应该在网页的显著位置贴出警示语,让网民知道网络性爱成瘾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马晓年,邸晓兰主编.性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美]海德,[美]德拉马特著,贺岭峰等译.人类的性存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 李银河.西方性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 〔美〕朱莉亚•A•埃里克森,萨莉•A•斯蒂芬著,马永波译.吻与倾诉——20世纪性学报告[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