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含义及其本质

2009-09-05 04:10
中国性科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对性性行为生殖

彭 瑾

【摘 要】 历史上对性的认识有三种,即生殖论、性欲论、社会建构论。它们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很好地揭示性的本质。人类的性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狭义的性就是性交往活动及其相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内容。应当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分析性的本质问题。性的社会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性交往是人类之性的存在方式。第二,人类的性是在社会中不断构建的。第三,社会文化对个人的性交往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 性; 性交往; 性的本质

“性”的本质问题是性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从哲学层面如何理解“性”这一人类现象,决定了人们对性的价值认识,影响着人们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也是性规范、性审美、性教育等各种与性有关的活动的基本依据。

1 历史上对性的认识

“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必须面对和认识的一种现象,人们对性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包括三种观点:生殖论、性欲论和建构论。

1.1 生殖论

生殖论将性视作人类生殖活动的一部分,它建立在性科学较为落后时期人们对生殖现象与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片面认识之上:性行为能够带来新生命的孕育,性就是生殖很自然地成为人类最初对性的理解。在现代性科学出现之前,生殖论占据着主流地位。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原始文化中的性崇拜往往是性交崇拜、生殖崇拜、生殖器崇拜并存[1],这三者的同一化体现出将性与生殖等同的基本观念。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期,人自身的生产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相对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原始人来讲,生育是维持群体生存的大事,性崇拜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对生育的追求,性交行为、生殖器之所以能够成为性崇拜的内容,正是因为原始人把它们视为生殖过程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始的性崇拜就是生殖崇拜。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性就是生殖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中世纪统治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教义主张,性是上帝为了人类繁衍后代而创造的。中国传统社会禁止婚前性行为,但主张早婚。结婚意味着一个人的性生活合法化,而社会允许个人性生活合法化的原因就是为了生育。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新婚之夜在婚床或洞房中放红枣、花生、桂圆等物的风俗,这是取“早生贵子”的谐音,表达对新人早日生育的愿望。

1.2 性欲论

性欲论将性视为性欲的产生与释放过程。性欲论与生殖论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性的愉悦功能或者生殖功能,而是将两者中的哪一个看作性更为根本的属性。生殖论并不否认性行为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但认为这只是生殖行为的附带功能而已,相反,性欲论认为性欲的产生与释放才是性的根本特征,生殖仅仅是性行为的附带功能。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从欲望、快乐的角度看待性的视角早已存在,并一直延续下来。但性欲论的真正形成是在现代性学,特别是性心理学的发展之后。首先,避孕技术使得性与生殖彼此分离成为可能。同时,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证明,性欲的产生与释放是性行为中最主要的现象。英国作家、医生蔼理士(Havelock Ellis)指出生殖的本能是不存在的,生殖仅仅是性冲动的目的,是两性性交合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性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包括积欲与解欲两个部分,官能接受外来的印象,印象造成刺激,刺激唤起反应,反应就是积欲。通过一定的方式,性冲动得到缓解,性欲得到释放。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更加确认了性作为一种本能欲望的正当地位。他从心理学角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无意识。无意识由本能支配,而性欲在所有本能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的一切活动都源于性欲。20世纪有关独立的“性系统”的概念渐渐形成。精神病学家和性学家格拉伯尔(B. Graber)1971年在耶路撒冷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性学大会上报告了他的“性系统”概念,认为性系统就像人体中其他系统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系统。[2]人类的性活动并不仅仅牵涉到生殖器官,而且涉及视觉器、触觉器(皮肤和黏膜)、听觉器和嗅觉器。这些理论都为性欲论提供了科学上的依据。

1.3 社会建构论

如果说由生殖论到性欲论,性心理学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性的文化建构论则是建立在性社会学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对性的新认识。

20世纪,性社会学开始起步,其中金西(A. Kinsey)的研究影响极大。他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社会经济阶层的差异对人的性活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金西用事实证实了社会对人类性行为影响的客观存在,正式启动了人们探索社会文化与性行为之间关系的工作。随着人们对性行为中社会因素了解的深入,性的文化建构论逐渐成型。约翰•盖格农(John Gagnon)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指出:“所谓性冲动或性本能并不存在”,“文化塑造了人的性环境,人并无与生俱来的性潜力,而是通过自己给性赋予意义来创造自己的性本质”[3]。福柯有关性的理论也具有社会建构论的特点。他认为,我们的性、性欲都是由社会构建的,我们真正拥有的仅仅是自己的“充满欲望的血肉之躯”[4],即身体与直观的感觉。而所谓社会的构建,就是权力通过一定的机制对性的干预和控制。这种“权力的干预”可以通过他对弗洛伊德压抑假说的批判来理解。福柯认为性压抑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权力对性的控制不仅仅包括消极的压抑,还包括积极的刺激,即通过鼓励人们对性的言说,来规范、塑造人们的性。压抑理论只看到了权力作用的一个方面,认为只要公开的谈论性,就是对性压抑的反抗,就能获得自由。其实,从19世纪以来的这种反抗,使人们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在权力对性的干预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隐蔽的是积极的刺激。权力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获得、传播来建构了人们的性。

从生殖论到性欲论再到社会建构论,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将“性”看作生育的过程,是从最为直观的生理层面去看待性。当人们能够深入探询性活动中的心理因素时,就形成了性欲论。从直观的生理功能到较为间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而社会建构论的出现表明,人类不仅能从心理层面看待性,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性心理的形成过程。社会建构论揭示了个体的性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因此,历史上对性的认识是一个日益科学、客观、深入的发展过程。它们为我们揭示性的本质提供了思想基础:“性”首先是一个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复杂现象,同时,社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自然性欲。

但是,无论是生殖论、性欲论还是社会建构论,在对性的本质的揭示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殖论、性欲论都是从性的自然属性出发,将性视作纯粹自然的、与社会无关的先天本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性本质观。而社会建构论虽然能从性的社会属性出发,看到了社会对性的影响,但却没能正确认识这一影响形成的机制。只看到本能性欲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改造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人通过交往、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构建、发展自我的性本能的一面。从而对性的社会因素持否定态度,认为没有受到社会建构的性才是真正的符合人性的。从其价值取向上看,仍趋向于认为性应当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本能。从生殖论到性欲论再到社会建构论,他们都是在自然性与社会性对立的框架下看待性的问题。正因如此,尽管性科学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们对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却无法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性的本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

那么,如何对“性是什么”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回答呢?性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命题,为我们研究性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和理论上的指导。从现实的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问题时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性的问题上,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在人类社会一切有关性的现象中去探询性的含义,揭示性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命题,则为我们回答性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性的含义

2.1 性的三种存在形态

学术界一般认为,“性”的现代科学含义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特征及其相应活动和意识,一是与性欲相关的活动及意识。但日常使用中,人们往往用“性别”来指称第一种内涵,而使用“性”这一概念时,往往意指后一种内涵,即与性欲相关的活动及意识,本文在后一种含义的层面使用“性”这一概念。

当从性欲的产生及满足视角看待“性”时,我们发现,性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现象,它决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两性之间(或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要了解性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在观念上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与性相关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性包括生理层面的性、心理层面的性和社会文化层面的性三种存在形态。生理层面的性主要包括性器官及其发育、性行为的生理特征以及生育现象。心理层面的性主要包括青春期的性意识、择偶与恋爱心理、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性倾向及性偏好等伴随性活动的一系列心理现象或过程。社会文化层面的性主要包括性交往活动、制定性规范的活动、性教育活动、性审美活动及其相关的文化产品。

2.2 性的含义

随着现代性学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对性的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已经有了共识。近20年来,Sex和Sexuality作为两个学术术语,在性学领域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者的学术含义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历史多个领域宽泛的含义缩小至限定在生物学的性的范围,指决定人类男女两性的生物特征,或者性的肉体方面,有时甚至专指具体的性行为。后者则不仅涵盖前者的学术含义,而且还包括性的多个层次的含义,“是人类之所在、之所知、之所思和之所做而获得的或所表达的有关性的所有方面的总和”[5]。sexuality是较sex更为宽泛的概念。“人的sexuality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现象”[6]已经成为基本共识。由sex到sexuality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性”的理解的深入。

在我国,性学研究者也在积极顺应国际学术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关于sexuality一词的翻译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国内对sexuality的翻译有多种,如性[注:邱泽奇翻译Jonathan H. Turner所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华夏出版社,2000),张廷琛,林莉等翻译的《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都使用这一翻译。]、性经验[注:佘碧平翻译的福柯所著《性经验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使用这一翻译。]、性存在[注:潘绥铭将sexuality翻译为“性存在”。使用此译法的著作如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性本性[注:杨善华翻译的Malcolm Waters所著《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lolgical Theory)(华夏出版社,2000)采用这一译法。]、性性[注:刘达临使用这一翻译,他认为“性性在构词上属偏正结构,前偏后正。前面的词素‘性是指性科学中的性(sex),后面的词素‘性是指特性、秉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性学辞典》(1993)也采用这一翻译。]等,经过近几年的使用和争执,虽然对于sexuality的翻译还没形成共识,但相关的讨论体现了我国性学界对性的认识的发展。

正因为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给性这一概念做出高度概括性的定义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尝试对性这一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

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性,是指与性欲的产生与满足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相应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性交往活动所依赖或伴随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随之形成的各种性关系,性审美活动中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随之形成的性文艺作品、性教育活动及其文化产品、性规制活动及相应的性规范等。狭义的性则是指性交往活动及其相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内容。

性交往,就是涉性的人际交往,是指带有性动机的人际间的交流与来往。性交往是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既包括直接以满足性欲为目的的性行为,也包括谈恋爱、求偶等其他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如果以婚姻为标准,涉性的人际交往可以分为婚前性交往、婚内性交往和婚外性交往。如果以性交往的途径为标准,涉性的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真实的性交往、网络性交往和性幻想。

性交往必然形成与性相关的社会交往关系,人们需要制定各类制度、规定,来规制性行为及其他性交往活动,保证性交往关系的良好发展,这就形成了性交往规范。性审美活动主要是指性文学艺术品的生产与消费。性审美的对象有两种主要类别:一个是男女性征与气质,另一个是性交往所带来生理、心理感受。性教育是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有关性的生理、心理、规范等各种知识的传授活动。

3 性的社会本质

人类一切与性有关的活动,都建立在人具有性的生物性特征以及性的需求这一基本事实之上,这是我们研究性本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性需求的主体是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体,这决定了作为生物本能的性需求的满足必然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也正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人类的性逐渐脱离了纯粹动物式的“兽性”,包含着越来越多的“人性”。因此,人类之性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其本质是其社会性。

性的社会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性交往是人类之性的存在方式。性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社会交往。涉性的人际交往活动是满足性需求的基本途径,这种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关系,因此,性需求的满足同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二,人类的性是在社会中不断构建的。人类在性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有关性的文化,丰富、发展了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些使得人类的性日益脱离其生物本能,拥有属人的内容;第三,社会文化对个人的性交往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人的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3.1 性交往是人类之性存在方式

人具有和动物一样的性本能,但人的性欲满足必然伴随着涉性的人际交往,其中既包括以满足性欲为目的的性行为,也包括谈恋爱、求偶、结婚等建立在性动机基础上的其他人际交往。我们将这种带有性动机的人际间的交流与来往活动及其形成的关系称作性交往。

性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首先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人类通过实践与交往改造自然、形成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7]因此,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不是两个人或少数人之间的简单交流,而是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关系的构建,在本质上一定是社会性的。

性交往是性的核心内容。因为性器官的发育及功能,性心理的形成与作用,归根结底都要在性交往活动中得到实现或体现。无论是性文艺作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离不开性交往中的体验。性教育、性规制更是直接指向性交往活动及其相应的性关系。因此,尽管性包含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人们基于性欲的人际交往展开或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性交往就是人类之性的基本存在方式。

性交往是活动性概念和关系性概念的统一。人类的性交往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涉性的人际关系—性交往关系。逻辑上看,性交往活动是性交往关系的原因,性交往关系是性交往活动方式的固化和体现,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性交往的两个方面。性的本能需求正是通过性交往活动,在各种性交往关系中得到满足的。因此,人类的性从其存在方式来讲,就是性交往活动与性交往关系的统一。

如果从婚姻的角度看,人们的性交往主要包括婚内的性交往与婚外性交往。如果以性交往的途径为标准,性交往则可以分为真实的性交往、网络性交往和性幻想。从性行为的基础来看,性交往又可以分为性交易关系与性爱关系。从行为对象的视角看,性关系可以分为同性恋与异性恋。可见,无论哪一种性交往关系,都是一种社会性的人际关系,人们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满足自己本能的性需求,都离不开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及关系。

3.2 性交往是人类之性的发展途径

交往活动虽然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但人们在交往的同时开展着以自然、社会、自我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此,交往活动是社会性的,同时也是实践性的。在性交往活动中,同样包含着对人类自身性本能的改造。

在性交往活动中,人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性关系是好的、应该的,什么样的性关系是不好的、不应该的等观念,这种对性交往活动评价标准的认识,就是性交往价值观。在性交往活动中,人们建立了相应的性交往关系。性交往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首先,它形成的基本动机是人的性欲本能,因此包含着感性和非理性因素;其次,由于性行为具有生育这一客观功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性交往与生育相关,性交往关系也因此包含着人口因素,作为人自身生产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最后,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它以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深刻影响。这就决定了社会为了人口、经济的等多种原因,需要对性交往关系进行规范,提出社会所赞成的性关系形式,并建立了以保障这种社会为主要目的的社会规范。在性交往活动中,人们为了健康的需要,还探询有关性的知识,从而建立了各种有关性的学科。在性交往活动中,人们还在对交往对象的关照,对交往过程的体验中产生了与性有关的审美意识,并进一步创造了以性审美为表达内容的各种艺术作品。

这样,以性交往活动为核心,人类逐渐构建出不同的性文化,核心内容是性交往价值观,表现为性规范、性审美、性科学。为了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性教育应运而生,并且也成为人类性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的性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本能,看似与社会无关的生理、心理层面的性现象、性特征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正因如此,人类的性才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差异。

约翰•盖格农提出的“性脚本”概念是我们理解性的历史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理论。脚本,“是戏剧表演的专用术语。……规定了该作什么不该作什么的标准。……就像建筑蓝图一样,对某类活动……做出了规定。”性脚本,就是每个社会对人们性活动的规定。具体包括对性行为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及原因的规定,在这些“栏目”之下,“各个社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性脚本”。[8]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的性脚本是不尽相同的。性的历史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性的语言系统、阶层特征等方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指称、评价有关性的现象时,人们所使用的词汇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对性现象的认识程度与评价态度。例如中国文化中的“淫”、“贱”等词汇,包含着对性的批评否定,“破鞋”一词曾用来指称失去贞操的女性,体现出对此类人的道德批判。而现在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一词汇基本上不再使用了。性的阶层特征也是人类之性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在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对性活动方式的规定均有所不同。金西于上世纪上半叶在美国进行的性调查中,发现了性在不同阶层中是存在差异的。一项针对整个中国内地进行的中国人性行为与性观念的抽样调查显示,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性高潮的多少成正比。受教育越多的人,越能够在性生活中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性高潮。”[9]此外,经济收入、职业差异、城乡差异都对性高潮频率有影响。这些都说明,性高潮频率与社会地位成正比。

总之,人类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相似的本能,但这种本能的发展却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这种变化正来自于性交往,性交往是人类之性最根本的发展途径。

3.3 社会文化决定了个人之性的发展

性的社会本质还体现在社会对于个人之“性”的影响。个人之“性”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以生理特征为基础,通过与社会不断互动,逐渐构建自己的性观念系统的社会化过程。正是这一社会化过程,使得个人的性具有了许多社会因素,即使看似为纯自然现象的性欲,事实上也受到性的伦理观、涉性的法律、宗教所传达的性观念等社会文化的影响,它们可以明显地影响个体性欲的产生。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些规范来允许或禁止某些类型的性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学习这些规范,从而形成一定的性观念及相应的性行为模式。性的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儿童时期性社会化主要以性别社会化为主。一般认为,儿童在3岁以前就完成了基本的性别认同,即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能够按照周围环境所提供的男孩或女孩所应有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青春期是个人之“性”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时“性”的生理方面的发育,已经让人们无法回避“性”的问题,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分工相对单纯的传统社会,这种过渡较为快速与直接,通常以某种类似成人礼的仪式完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人化过程更为漫长,这也使得青春期性的社会化更为复杂。总的来讲,青春期性的社会化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儿童时期性别认同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对性别特征的规范,以便确认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功能。二是学习如何处理性欲,获得与社会一致的性人格。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完成,个体的性欲日益强烈,并迫切渴望人际间性交往、性行为。这时,个人会接触到社会有关性的各种基本规范和价值观,例如乱伦禁忌、反对性变态行为、克制性欲与“手淫”、用婚姻或爱情来制约性行为、不得强奸等,这些逐渐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个人处理性欲、选择性活动方式的内在依据。[10]在这两方面社会化完成之后,个体基本达到了性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以传统性别角色为基础的异性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

社会化对人的性活动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有人认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并不会直接导致机体的性行为。荷尔蒙或许能够为机体赋予精力,创造出强大的体力,改变引导分泌液的性质,这一切都会增强性能力。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不会从先前处于消极状态的机体中诱发性活动。生理因素能够造成人类性活动的差异,但这种影响处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对个体来讲,生理层面的性并不会直接导致性行为,只有在社会学习之后,人才能真正拥有性生活。

总之,人类的性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性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这三个层面体现出了丰富而多样的属性,虽然为了分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把它们分为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其中自然属性是性活动中包含的与生俱来的性质、特性,例如对性的欲求、性器官等等。而社会属性则是后天形成的,从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得到或体现的属性,例如性审美心理、性关系等。但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一方面,性的社会属性以性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性欲及性器官是所有性交往活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类在各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改造、发展自我,使自己日益脱离“兽性”,拥有“人性”,包括性欲本能在内的一切看似自然的属性,都带有社会性的因素。人类的性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已经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而不再是一种动物式的纯粹生物本能。这种自然属性的社会化是通过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除了生产劳动以外,与性欲及其满足直接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性交往活动、性审美活动、性教育活动以及性规制活动等。其中,性交往活动是基于性欲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性的社会本质的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达临.世界性史图鉴[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5.

2 彭晓辉,阮芳赋.人的性与性的人-性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5.

3 [美]盖格农著,李银河译.性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6.

4 [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彭晓辉.对“sex”和“sexuality”的讨论及其定义的中文翻译[M]//潘绥铭.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高雄:万有出版社,2005,7-13.

6 Robert T. Francoeur. Becoming a sexual person[M].New York: Mac Millan,1991,63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8 [美]盖格农著,李银河译.性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8.

9 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7-208.

1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0.

[收稿日期:2009-05-10]

猜你喜欢
对性性行为生殖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辅助生殖进医保”彰显的双重积极意义
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咨询经验总结
你的性爱观从何而来
动物进化中的性谜题
怎样克服性厌恶
“三看”自测性能力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