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关键词:师范院校;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创新
摘 要:师范院校图书馆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供给的保障任务,是文献收集、管理、服务的中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图书馆更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与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师范院校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指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与创新中的问题,并对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创新的对策做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65-03
1 我国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现状
目前,全国已有高等师范学校221所,在校生近200万人。师范教育支撑了我国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师范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师范院校图书馆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着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搞好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关系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落实,关系到我国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师范教育的创新和超前性,也要求师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管理中,必须与时俱进,与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师范院校的创新精神相适应。
从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内部看,以我馆为例,由于经费所限,馆员很难得到业务知识再深造的机会,内部也较少有机会进行业务学习和沟通。与别的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业务交流不够,无法学习到别馆好的经验。馆员只熟悉自己的工作,对别的岗位工作不了解,虽然采用了竞争上岗的机制,可是仅浮于层面,因人设岗。因此,只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管理模式。基于这种结构形式,使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内部各组织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分割式的管理方法,在任务执行中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造成师范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这一屏障的因素有三点:
1.1 图书馆缺少政策和法规规范
多年来由于图书馆政策、法律不健全,人为的因素常常引起许多不正常的波动。有些高校图书馆在人员、经费、馆舍、自动化设备等方面,始终无法保证。即使在八十年代教育部曾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然而在落实方面却困难颇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信息资源,向多功能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更是缺少政策和法规规范。
1.2信息管理创新滞后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图书馆的面貌并未发生根本的转变。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信息管理创新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师范院校图书馆传统的、僵化的、浅层次的文献服务,已不能满足师生日益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社会化需求严重脱节,相反,社会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以及灵活有效的服务机制,迅速占领信息服务市场,不断削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地位,师范院校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师范院校图书馆是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文化教育机构。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老师。师生通过图书馆更新知识、传承教育、陶冶情操,成为学校的主体。师范院校图书馆则通过知识的输入、贮存和输出,成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场所。所以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肩负起教学的重任。
1.3 馆员积极性难以发挥
师范院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靠“吃皇粮”、“等靠要”维持日常的运转,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形式,仍维持过去的传统格局。在人事管理中,实行的是终身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馆员是由统一分配,一经录用无论优劣,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因此,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形成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这不但制约了各校图书馆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因此,必须打破“铁饭碗”,建立竞争机制。
2 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较短,从整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怎样突出师范院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并通过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两种不同的形式将这种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全面进入新的信息生态圈,成为功能扩展多元化、文献载体多样化、服务内涵综合化、信息获取多样化、服务手段智能化等,从而开发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2.1 信息载体新型化
随着现代存储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型载体,主要有硬磁盘、软磁盘、光盘和缩微胶卷等。这些新型载体具有传播面广、传递速度快、信息处理迅速、检索方便、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等独特优势。新型载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只收藏纸质印刷型文献的格局,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速度,便于提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广度和精度。
2.2 信息来源多元化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信息的渗透率和覆盖率提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现代通信系统全方位、多渠道地获取信息。由于缩微型、视听型、计算机可读型等现代文献及多媒体数据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大大拓展,增加了文献资料的内容和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3 阅读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的应用创造了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人们查阅文献的习惯和方式,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了信息采集与传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馆际互借等多项服务,通过计算机屏幕及打印设备浏览、输出服务结果。读者通过网络在计算机终端上接收咨询结果,大大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和服务效率。
2.4 信息组织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存储数字化的实现,使得信息资源呈现网络化态势。随着传统图书馆馆藏书刊的数字化转化和现代电子文献信息的巨量生产,通过各文献信息机构的网络连接,即所谓的“网上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读者只需拥有一台网上计算机,就可以随时查找任何信息资料。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将成为效率高、质量好、最受读者欢迎的模式。师范院校图书馆要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就要摆脱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走信息管理创新之路。
3 师范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策略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速度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故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现代信息资源的复杂化和运动形式的多样化,给师范院校图书馆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带来了新的压力,也促使传统的文献情报工作模式变革创新。
3.1 现代信息服务环境的创新
所谓构造一个优良环境,就是指图书馆要建设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信息资源库和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即现代信息服务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这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保证。
3.2 现代信息服务软件的创新
电子出版物和各类型的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是现代化图书馆必备的资源基础,是现代信息服务软件建设的中心环节。但应该指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而是应在合理布局和高度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也是现代信息服务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是:仍以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逐渐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投入,大力开发地区网、国内互联网和国际互联网的信息资源。
现阶段图书馆订购电子出版物及全文数据库的建议:(1)选订数据库时,必须对其收录的信息源、时效性、检索功能、权限、数据更新、成本效益、寿命等进行认真考察和调研,避免重复订购以及对以后的利用和管理带来麻烦。(2)对于利用率不高但又必须使用的数据库,可采用流量计费或购买检索卡的服务形式。(3)对于一些利用率高、质量好的外文期刊,印刷版和电子版都要订购。(4)对于利用率不高的外刊,可采用购买联机服务的办法。(5)对检索类刊物,因检索方便、快捷,可订购电子版。(6)各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其他信息情报机构之间要协调订购,实现资源共享。师范院校图书馆要想实现管理创新,就必须变革陈旧的重积累轻开放、重投入轻效益的观念,重新确立新的管理意识,重视人的因素,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读者为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战略。
3.3 现代信息服务硬件的创新
硬件建设指完成现代信息服务各项功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必需的计算机、磁盘阵列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外,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1)建好一个性能优良、能和校园网、地区网、国内网以及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开放性的图书馆局域网。该局域网应采用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软硬件设备,坚持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应具备足够的网络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且便于升级和扩展。(2)依托图书馆局域网,建好一个功能完善、稳定可靠、可支持多文种处理的开放式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该系统除高质量高效率地处理和完成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公共查询等基本业务外,还需时刻跟踪国外集成系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功能,不断增加系统模块和增强系统功能,如全文数据检索、期刊目次页浏览、多媒体信息查询等。在建设该系统时,必须强调其网络连接能力,要视网络化为图书馆集成系统的生命线。通过其网络功能,为读者提供本地数据库检索和咨询服务、网络化光盘资源检索服务以及广域网、国际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的访问和检索服务。
3.4 高素质信息服务人才的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开展现代信息服务的首要因素。现代信息服务人员应由过去的单一型、普通型人才向复合型、专家型人才转变。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知识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知识,必须系统学习掌握。语言学知识主要指外语水平。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来源广泛,语种多样,大量信息从世界各地传来,只有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有效实施服务;只有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掌握某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开展信息服务。目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设施,不懂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根本无法工作,光盘等多种新型载体的引入也要求信息服务人员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与辨别信息的能力。具体说来包括仔细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判断能力及较高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中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是信息服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核心构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时期,就整体来讲,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的情况;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应用到现代信息服务工作之中,更要求服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所以,应以各种方式培养、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特别应抓住专业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可根据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和岗位要求,采取在职或脱产两种形式,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的馆员送出去进修或研究生班深造,以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应制定具体措施,建立考核制度,实施激励政策,使信息服务人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适应现代信息服务的需要。人是知识创造的主体,只有加强人的智能和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繁荣。
总之,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师范院校图书馆要想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业绩,就必须走信息管理创新之路,就必须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始终伴随着自身的进步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要求。如何改善管理进行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如果能够抓住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信息管理创新的措施,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燕.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不竭动力[J].现代情报,2002,(1).
[2] 李书琴.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4).
[3] 陈丽云.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4] 弓蕴.完善电子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
[5] 韩智衷.制约总馆分馆制运行效率因素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6).
[6] 贺广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