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8-25 01:51刘付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与学语文

刘付亭

[摘要]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读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与学;读;主动发展;语文能力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始终是把语文当做“主科”来学的,耗时费工不少,能力提高不快,不少高中学生写起文章文理不通,读篇课文结结巴巴,上台演讲面红耳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度重视了对“考点”的把握,而轻视了“读”的重要。不少人认为“读”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违背新的课程理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见证,耗时费力,不如讲练结合、问题引申来的快捷省事。于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在语文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要么是教师连珠炮似的向学生投掷“有价值”的“问题炸弹”、学生反反复复地回答“合要求”的“标准答案”,要么是大搞“对话”、“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偶有的读书声,也沦为业务竞赛“作秀”时的装饰。课堂失去了朗朗书声,学生难以主动发展。

我认为,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读书破万卷,下笔为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流谚,无不在证明着“读”对于提高听、说、写的能力、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发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离开了读,教师难以教好,学生难以学好,更无从谈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动发展与提高。下面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与能力能否得以提高的关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如果讲风太盛,教师力求全面透彻,情景只能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记劳碌疲惫,合上本子不知所谓,几节工夫几乎白费”,课讲完了,目标却没有实现。如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把教材交给学生去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课文的“风景”,让学生自己支配自己,才有可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就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不但能为教师的精讲少讲创造条件,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这些能力从哪里来?从语感中来。语感从哪里来?显然,学生一本一本地做习题集,并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在很大程度上,语感来自于读。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是极有深意的,从不知句读,到识文断字,到作诗为文,始终都没有离开一个“读”字。如果注重读,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接触和熟悉文中那些规范的字词、经典的语句,不但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步形成基本的语感,并逐步把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读,有助于发现问题

宋代朱熹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问题是一切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的布鲁巴可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昵?很显然,离开了读,学生是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提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需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李镇西老师是“读出问题”的身体力行者,认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的心灵,他的课都是从自由读——提问开始的,整堂课是在“你问、我问、大家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过程中进行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之所在。这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读,有助于对作品的感悟

实践证明,用眼睛看,听老师讲,固然可以从某些方面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感情。然而这种理解和把握,往往受到老师或“答案”限制,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心灵。久而久之,一千位读者便只有了一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感受,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个体对文本进行独特的感悟,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只有为学生创设自主感悟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信地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理解至深,感悟至切。这样,“夕阳中的新娘”就有了万种风情,“橡树”和“木棉”就有了灵性。

五、读,有助于鉴赏美、创造美

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而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知,不能光靠听老师对作品的讲解,更重要的是靠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吟咏中,对作品的玩味和品鉴。严羽在论学《离骚》时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以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钟耳。”的确,不读,不声情并茂地读,就无从体会诗中感人肺腑的情感美。同样,不读,就无以欣赏“大江东去”的豪迈,无以体味“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婉,无以领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丽,无以感受“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不读,也无从体会《过秦论》气势磅礴的雄浑美,《拿来主义》嬉笑怒骂的幽默美,《荷塘月色》恬淡朦胧的意境美。在朗朗书声之中,在美的熏陶之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大量的美的语言材料,把握了发现美、鉴赏美的规律,进而对如何运用语言去创造美便有了切身的认识。

六、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而联想则为想象的初级阶段。读书的过程,是熟悉作品的过程,在无意间学生会由于相似或相反的文字的刺激产生联想和想象,读的多了。这种思维活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有意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想火花,于是他们流连于文字之间,放想于作品之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奇思妙想奔涌而出,为语文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插上奋飞的翅膀。

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妙方,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客观需要。读吧,让师生齐心协力,读出语文教与学的一片蓝天。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教与学语文
楷书的教与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与学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