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渔”的困惑与突破

2009-08-25 01:51孙焕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改善途径作文教学

孙焕兴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令人忧虑的写作教学现状:教材缺漏、指导盲目;观念陈旧、方法传统;考评偏失、跟风流行。阐述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采取的作为,具体措施为:把握训练节奏,渗透人本元素,开发综合价值等。从而改善作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作为;改善途径

有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可现实的作文教学,教师指导苦恼,学生写作烦恼。作文教学陷于困境之中到了非革新不可的地步,语文教师必须去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从而走出困境。

一、令人忧虑的写作教学现状

(一)教材缺漏、指导盲目

教材安排重读轻写,写作依附阅读的情况非常明显。教材中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基础性、梯度性的作文训练。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写作教学安排无序,批示不明,内容远离学生实际。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有专题内容,没有任何文体训练知识。也没有任何明确的写作要求,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的写作安排无任何前后联系,课本上的写作知识就算介绍也非常简约。

教师面对这样的教材,造成作文课难备、难教。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有时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一写,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甚至有时候个别教师会为了赶进度而跳过这一环节。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观念陈旧、方法传统

l、指导单一

作文怎么教,问了许多人,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多看好文章。但目前,这种作文教学还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写前读几篇范文,我们凭着个人的喜好,抑或是平日里自己偶然得到的文章,当然更多的是从一些所谓的“宝典”“满分…名师教你”等书籍中去找出几篇,很少有明确的针对性、序列性,也没有什么严密的备课就发给学生去体悟,去借鉴,去模仿,有时还会上成阅读赏析课。这种所谓的指导往往侧重于作文技巧,而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揣摩甚少。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极少体现学生的生活个性。

2、评讲随意

学生写作文头痛。老师改作文也是头痛。作文批改费时费力不消多说的,为了省事,语文教师可能会选择给个分数评个等级,即使有评语,但评语多是老一套的,如语言评价多为“通顺、生动、有文采”等内容:结构评价多为“完整、照应、分明”等等……这样的批改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对下一次作文的促进作用不大。同时作文讲评课的目的很不明确。一次讲评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普遍问题,如何对待个别问题。很少有同仁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最常见的作文讲评课是挑两三篇或优或劣的习作念一念,然后,由师生随意地点评一番,就没有下文了,下次作文再重复进行。这种作文讲评课很容易产生误导,有些学生揣测老师的喜好,造成下一次学生作文有雷同现象。

(三)考评偏失、跟风流行

1、考试干扰

考试不断地干扰着我们的正常作文教学。进入中学后我们的训练明显地显出一种无序。初一入学后,许多学校就有月考,作文分数比重极大,教师们没有办法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训练,直接进入中考话题作文的训练。孩子一进校门连什么是话题作文也没弄清,好几次作文训练就已过去,失败的感觉更令他们厌恶作文。

2、随波逐流

在中考中,老师学生为了追求高分,面对一阵阵刮过的流行风,教师们不得不趋之若鹜。近两年老师们无暇考虑学生有没有余秋雨那样的才气和积淀就开始进行文化作文及散文化作文的训练。其训练比八股文更能扼杀人的天性和个性。

二、谋求突破的几点尝试

(一)把握训练节奏

途径一:规划训练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教学中的薄弱点。作文教学应有序合理地进行。就作文自身的内容与形式而言,作文教学训练应该充分体现层递性。即文体训练“由易到难”,写法训练“从简到繁”,内容广度“从局部到整体”,内容深度“从浅显到深奥”,形式广度“从单一到综合”。形式深度“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可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初中作文训练目标。

从内容上谈,七年级重点训练记叙文,可在专题带动下分块练习,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记叙顺序、记叙详略等等;八年级可在记叙文基础上训练说明文及议论文:九年级可练习文学样式、话题作文。三年中穿插训练一些应用文体。

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如优美语段赏析课、材料评议课、读书活动课、片断练习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

从目标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评讲有针对性,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途径二:规划积累训练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厚实,写作就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写作时胸无点墨,怎么也写不出好文章。

1、生活积累

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发现有意义人或事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教师在指导时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见闻,作好文字积累。

2、阅读积累

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摘抄法、批注法、片思法、赏析法、改写法等。

3、写法积累

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教师也可开展阅读指导课、作文技巧课,加以点拨。这样阅读多了,作文技巧的积累也就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二)渗透人本元素

途径一:营造写作情感氛围

学生在作文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思路中断,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常创造与之相关的意

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情感教育的开展需要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景,如在指导写作《同桌》时,播放《同桌的你》的歌曲录音,把自己中学时的同桌毕业照和毕业留言交与大家一起欣赏,在韵味十足的乐曲声中,朗读自己的下水作文《我的同桌》。此情此景,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再充分利用这契机,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最后,一篇篇饱含着真挚情感的作文展现了出来。

途径二:贴近学生情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对什么发生兴趣,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动手去写。从反面来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就是一种无聊而又无益的事。”由此可见,我们讨论写作的话题,首先应该着眼于人,立足于研究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思想、情感等。教师应以一定的方式引起学生倾诉的渴望,激发学生情感的宣泄。其具体做法有:

1、以题激发。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具有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如《上学真高兴(累、好、痛苦…)》、《我想对你说》、《那一天我最难忘》等等。

2、以境激发。设置特定的情境,以唤起回忆,启迪想象,触发情感,再现现实生活。如在写作话题“欣赏”时,通过课堂上广泛的交流,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有的写欣赏“萧山外来务工人员”,感谢他们为萧山的建设做出的贡献;有的写欣赏“邻居的微笑”,有的写欣赏“夕阳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手挽手散步的美景”,还有的写欣赏“女班长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救场参加男子集体项目的无畏精神”……

3、以物激发。一张老相片、一封收藏很久的信、一件珍贵的礼物等唤起写作情感。

4、以议激发。针对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各抒己见,开拓境界,畅谈人生体会。如每周定时收听浙江广播电台叶峰老师的节目,针对节目中的事例展开讨论,形成观点,写成文章。

途径三:追求人性真善美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作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引导学生讨论当今中国的脊梁问题,就能让学生懂得追求人生的价值。

(三)开发综合价值

途径一:重视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可以以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辅助,通过扎实有效的“听、读、说、写”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听话可为学生说、写提供材料和内容。其次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书面表达(即习作)能力。并且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最后通过读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及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为说、写创造了条件。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以“说”、“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再经过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加工、整理,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即(习作能力)。

途径二:重视写作实践运用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对机关文秘人员,还是普通公民,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写作的实践训练可循序渐进。如初期新生进校,作文可布置学生写自我介绍、学校介绍,也可写写身边的新人新事等,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常用应用文体,如请假条、书信、申请书等。中期,从形式到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方式、写作行为等进行指导、规范,并能模仿范文创作,会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后期,进一步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格式,推陈出新,进行自主性创作。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写随感、访谈、小论文等等。除加强一般的课堂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如有事请假,学期前后得写出计划、总结:班级事物写汇报材料等;也可设计一些生活模拟训练,诸如采访、招标、产品推销、现场解说之类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不时作文,解生活之需,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作文教学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改善当前的作文教学,使写作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

猜你喜欢
改善途径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关于技校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