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出能力 读出精彩

2009-08-24 09:27丁春玲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审美能力

丁春玲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是从“抓住重点词句,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引导启发联想,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把握感情朗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强调口诵心惟,发展学生感性思维”这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与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能力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朗读训练 语言感受 情感发展 审美能力 感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读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文材料。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

一、抓住重点词句,增强语言感受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草原》一文语言准确、生动、流畅,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为了使朗读体现文章的语言艺术,笔者在指导学生说“那里的天……我的愉快”一句时,抓住“可爱、高歌一曲、愉快”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句中感情。指导读“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和“在这种境界里……无限的乐趣”这两句时,笔者又抓住“惊叹、舒服、低吟、乐趣”等词,指导学生去朗读。学生在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词句的色彩中深刻地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到“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抓住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中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语言、增强语感。

二、把握朗读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例如,教学《春》一课,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能自然的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从而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强调“口诵心惟”,发展感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学生对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四、引导启发联想,促进情感发展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理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朗读的指导,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涛。在正确、流利地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笔者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失去亲人时的悲痛场面,然后播放周总理生前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录像片断,让学生觉得周总理就是我们的亲人。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描述,都是悲痛的、低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低沉、时缓时急、悲痛的语气朗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向西望不见尾。”这时,整个教室弥漫在悲痛的气氛中。随着句子变化,笔者又让学生体会一个普通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时,心情是怎样的,接着指出,人们在回忆周总理检阅时是幸福的。学生在这种联想和情景中,用激动、兴奋的语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庞。”然后,感情上一个急转,回复到悲痛中,用低沉、依依不舍的语气读:“然而今天……和我们永别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这样的朗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发展形象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雨花.语感训练“四法”[J].小学语文教师,2003,(6).

[3]黄新清.提高朗读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08,(9).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审美能力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重视高中语文中的读与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