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培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2009-08-24 08:09
关键词:自觉积极作用认识

张 浩

[摘要]任何认识活动都包合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只是在不同的认识活动中二者的比重不同罢了。如果说人类理性的高度发展能逐步克服认识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狂热性的话,那么贯穿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则是不能克服的。人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理性来制约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自觉地去培养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认识;非理性因素;自觉;培养;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088-05

任何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包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区别在于,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或同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不同条件下,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比重不同:非理性因素越多,理性因素就越少;反之,理性因素越多,非理性因素也就越少。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总体来看,它始终是一个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有一种观点虽然承认现实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包含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但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理性的高度进化,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将逐步排除非理性因素,直到认识和实践行为完全受理性的控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观点不知道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既有自发性、盲目性、狂热性等消极作用,也有正确信念、坚强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等积极的作用。如果说人类理性的高度发展将逐渐克服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狂热性的话,那么贯穿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不能克服,也克服不了的。人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理性来制约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并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理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达到空前的和谐一致。

为了阐明如何自觉地培养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我们拟就非理性因素的几个主要的要素,分别做些探讨。

一、培养正当合理的需要

人们的非理性因素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需要不仅是人们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动力源泉,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在培养积极的非理性因素时,首先,应当培养正当、合理的需要。为此就应了解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年龄和,陛别各异,所以其需要也不尽相同。例如,幼儿都有游戏和受人赞许的需要,如给他创造了良好的游戏条件,并不断地称赞他们聪明能干,他们就会越玩越有兴趣,并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自己动脑动手的技能。而青少年就应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一定成就的需要。有了追求的目标,并能自觉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终会有所成就。其次,是要注意培养高层次的需要。机体需要或生理需要,只是低层次的需要,它们比较脆弱,既容易因满足而失去活动的动力,又容易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改弦易辙。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它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不会因需要的满足而失去作用;相反,它会使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进一步加强。

高层次需要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不变性特征。一般来说,它不会让人有达到终极目的的满足,而总是持续地、或多或少地、平稳地向上或向前发展。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越多,他们的需要也就越丰富。因此,这种高层次需要是无止境的。例如,一个人如有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大的本领为社会做贡献的需要,那么,他学到的知识越多,为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就越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求知的欲望就愈来愈大,学知识、长本领为社会做贡献的需要就愈强烈。这样的人,绝不会因自己有点知识,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而满足。正因如此,由高层需要激发的认识和实践的动力,会因为获得满足而加强,其获得的满足越多,动力就越强。

低层次的需要人皆有之,我们看一个人是否高尚,不是看他是否有低层次的需要,而是看当低层需要和高层需要发生矛盾时,他是选择满足哪种需要的行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乃低层次需要,不论是伟人、英雄,还是庸夫、俗子,人人有之。“义”则是高层次需要,并非人人皆有。当“义”与“生”发生矛盾,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者乃英雄,求生弃义者为庸夫。世界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生清贫,当资本家出高价向她购买制造镭的专利时,却遭到她的拒绝。一位美国记者访问居里夫人时,发现她没有什么财产感到很惊讶,居里夫人对她说:“镭不应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大家。”记者又问:“如果把世界所有的东西拿来任你选择,你最愿意要什么?”居里夫人回答说:“我很想有一克镭用来进行科学研究。”高层次需要把人的活动引向远大目标,这样就可以使人摆脱个人主义的狭隘圈子,把个人需要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就能抛开个人利益,选择能满足高层次需要的行动。所以,当我们在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对具有社会意义的高层次需要的培养[1]。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二、培养良好而积极的“情感智商”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成功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都应注意培养和利用人们的“情感智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善于用赞美鼓励来调动员工情商的管理者,就能获得成功。世界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要想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方法是赞美和鼓励。世间最足以毁灭一个人热情与雄心的,莫过于他上司的责备和批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学会如何真诚地去赞许人,诱导他们去工作。我总是深恶挑人的错,而从不吝惜说他人的好处,事实也证明,企业的任何一项成就都是在被嘉奖的气氛下取得的。”[2]。他的这些经验之谈,既符合心理科学,也符合辩证法,很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者或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学习。

许多心理学试验表明,赞扬对于强化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励人们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和员工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那么,赞美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效用呢?美国新乔治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亨利·格达德教授曾经作过一个有趣的测试,他设计了一种测量疲劳程度的能量测定仪,当他对疲倦的孩子说一些赞美的话时,能量测定仪上的指数急速上升;相反,当斥责孩子时指数便会突然下降。虽然关于赞美效力的生理发生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但赞美效力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假设,这可能与激活情绪中枢的杏仁核,促使激素分泌,提高整个机体的活动水平有关。

从情商的角度来讲,赞美可使他人处于一种积极与愉快的情绪状态。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过,对于人来讲,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被肯定、被尊重、被重视。学生、员

工、公务员概莫能外。可是我们的家长、教师和领导者,却似乎对这一点的认识并不深刻。有学者在分析为什么有的管理者吝于给下属赞美的原因时指出,缺乏同感这一情绪能力的人,比较吝于赞美下属。比如过去的管理者仅把人当物来管理,常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操纵控制他人,结果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此,效益并不理想。就企业而言,上世纪末企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性至上的管理风格,已不再适合日益国际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现代企业,情商已成为市场竞争制胜的新法宝,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高昂饱满的士气已成为未来企业的特征。当然,至今也还有许多领导者和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去了解下属的感受,是荒谬而不理智的,这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因为要管理下属,—定要在情感上保持距离,树立威信。其实,一个真正有影响力和有权威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除了自身的智商素质外,还包括具有影响和左右他人情绪与行为的人际情商。一个会做更为人性化决策的领导者,才能使自己的决策真正得以实行。

当然,赞美与批评也有个技巧问题。成功的管理经验证明,技巧性的赞美与技巧性的批评一样,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对下属进行赞美时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真诚而有分寸。下属都是有分辨能力的人,虚假、夸大的赞美,往往会起相反的效果。这样不仅无法保持领导者的威严,更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其次,赞美也要具体,针对下属的特定行为与工作进行表扬。养成赞赏下属行为表现的习惯,可以避免领导者因为偏见而引起的误差,也可以使下属明白自己的什么做法是正确的,若能举出他们的一些特点来,就更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下属的赞扬要公开化,并且一定要及时,因为及时的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关键环节。

有一句著名的古语:“想让他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认为这件事是他自己想做的。”可见,激励对于领导者或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多么重要。一般来说,赞美是最简单也最容易影响下属和员工士气与情绪的激励方式。当然还存在有许多其他的方式,管理心理学家们也提出过许多激励理论和模式,但无论如何,了解下属的情绪感受与需要,是采取任何激励方式均应遵守的原则[2]。

不仅在生产实践中,调动员工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完成预定任务有重大作用,而且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和锻炼作家、艺术家的情绪和情感,也十分重要。

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们的炽热的情感去从事艺术想象,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绝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人们在斗争中,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之流中培养出来的。事实上,任何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如宋元之际的诗人、作家邓牧写的《伯牙鼓琴》的故事,说的是伯牙学琴3年,虽技术已精熟了,但仍未能体味其中的感情,因为感情毕竟不是通过书本学习所能到手的。正因如此,他的师傅才把他送入东海蓬莱山,让他在孤寂和风浪中改造和洗涤自己的情感。历史上那些真正有作为的艺术家,他们常常既是一个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激流勇进的斗士或不入俗流的狂徒,因为他们也都有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因此,人们的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还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教育。只有脱去俗念,移动性情,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只有不断地与环境、与恶势力、与丑恶斗争,才会由动物的单一的情绪反应,转变为细腻曲折的情思。经过一番痛苦的改造和煎熬,才能培养起炽热的情感。这时,任何一种美好刺激,都会燃起情感的热火,储存于心灵中的无数图式在烈火中解体了、拆散了,熔化成全新的合金,发射出奇异的光彩,这便是最终得到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再经过物质媒介的显现,便转化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3]。

三、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

认识和实践的成功与否,与人们的意志也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因此,如何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对认识和实践的成功至关重要。孟子曾说:“人若无志,与禽兽何异?”荀子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墨子也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晚清学者梁启超也深有感触地讲:“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都是说,意志是成人、成才、成学和成就事业的关键,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难以成功的。

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定向和调控作用。在丰富多彩的具体事物所组成的客观世界中,那些为人的需要和情感所肯定的事物,才能与人建起现实的主客体关系,成为认识对象。但人的需要是多向的,情感又具有多变性,它们会把思维的触角同时指向许多客体,而且会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使认识流于肤浅,而意志则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陛。意志能对认识主体的需要进行选择,情感能进行巩固、压抑和排除认识主体的种种不利于趋向既定目标的需要和情感,也能支持和促使指向既定目标的需要和情感贯彻到底,以保证认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我国学者吴宁女士认为:“在认识活动中,意志能抑制与消除人的意识中的某些兴奋点以强化另一些兴奋点,使认识活动精力集中,从而使认识活动过程具有持续稳定性。意志是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控制,排除干扰,以百折不挠、始终不渝地实现认识目的的重要因素。”[4]没有意志,就不会有深入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人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5]居里夫人为了在沥青矿渣中提炼放射性元素镭,在简陋的工棚里奋战了3年之久;我国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为弄清一些中药的毒性骚扰,多次冒生命危险吞食有毒药物,写出了世界著名的《本草纲目》。从整个认识过程来看,“认识对象的确立、认识过程的坚持、认识结果中独立见解的形成,都需要意志的作用。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而困难重重的认识活动的。”

意志不仅是认识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也是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起着维持和调节的作用。“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这世界应如此。”[6]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都有赖于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在实现一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排除干扰的能动的主观条件,意志可以坚定实践主体符合实践目的的行动,制止与实践目的发生偏离的行动,实现既定的实践目标。一个人如果缺乏执著的追求、无畏的勇气、坚忍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不可能大有作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志是在同困难作斗争中,在逆境中培养出来的。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要把困难境遇看成不可逆转的灾难,而要把它当成磨炼意志的极好机会,要把困难和压力看作是考验,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既然意志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对认识和实践活动起积极

作用的意志呢?我们认为:

首先,应加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磨炼意志,首先必须激起自己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有远大目标,才能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理想是一种伟大的推动力量,所以,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才能在实现和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畏崎岖和曲折,百折不挠、奋勇直前。因为我们所讲的意志,是一种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的崇高目的,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志的目的性越高尚,则意志行动越坚强,就会在意志行动中,引起积极的道德情感,而这种情感在意志的支配下,又可变为进一步行动的动力。因此,要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加强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取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人的意志既然是在克服具体困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锻炼,当然就说不上意志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就必须有意识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经受锻炼和考验。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可以有计划地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并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逐步养成坚毅、勇敢、果断等精神,发展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要让学生参加一些困难较大的活动,加强锻炼,这对促进他们的坚强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一再证明,困难的克服,取决于信念是否坚定,世界观是否正确,缺少这两点,人们往往在困难面前意志动摇,轻率地改变决定,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达到应有的目的。为了磨炼意志,在困难面前一定要努力克制畏难情绪,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理智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顽强的毅力与决心,克服面对的困难。举凡成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取得成功的。只有知难而进,勇于进取,不懈攀登,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再次,针对自己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培养。人的意志类型是不尽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进行培养。一般来说,意志较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人,应加强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的培养;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人,可逐渐培养自己的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做事冒失、轻率的人,则要培养自己沉着、细心的品质;缺乏自制能力的人,则要提高自己控制和掌握行为的能力:缺乏毅力的人,就应着重激发自己坚忍不拔、始终不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不同意志类型者,逐渐形成坚强的意质品质[7]。

四、树立坚定的信念

信念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认识和实践的成功与否,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信念是由人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的融合体。具有信念的人,对构成其信念的知识有广泛的概括性,它成为人们洞察事物的出发点,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对必须为之捍卫的信念,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信念也是人们活动的指南和行为的内在支持,使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信念又不同于迷信。从二者的坚定性方面来看,它们似乎非常相近,但迷信是一种缺乏深思熟虑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而信念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解了的行动,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鉴此,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应该坚定信念,反对迷信。

树立坚定的信念,是认识和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应对信念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并为正确信念的形成创造些有利的条件。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家庭影响、社会教育的熏陶和个人实践中逐渐地被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的。

信念的形成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知识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展状况的概括、总结。掌握了它,能够帮助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存在及其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使我们能够自觉地遵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社会的生产和进步而奋斗。但是,知识不等于信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现实生活经验,独立地、创造性地观察问题,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总结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变为坚强而巩固的信念。

有信念的人,确信有关自然的和社会的理论原理、知识和见解的真实性,而且对它们寄予深厚的感情和热情,并能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为追求真理和实现理想目的而矢志不渝。许多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为探究科学真理呕心沥血的科学家,都是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的人。信念能使人在创造性活动中,进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在身心上忍受难以置信的痛苦和磨难时,暴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创造出奇迹般的成绩。

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使认识和实践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认识主体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爱好与兴趣密切相关,它是在兴趣的前提下产生的。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了爱好。

兴趣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人们的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的认识分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而人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间接认识得来的。所谓间接认识,不外就是向古人和他人学习。然而,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学什么不学什么,往往是由兴趣来决定的。那么,兴趣在学习中都有哪些作用,或者说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经研究,我们认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其推动作用主要有:一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使人产生一种要学习的欲望,即通常所说的学习动机;二是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或认识与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表现为它既可以使个体集中注意,排除无关干扰,也可以使个体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刻苦学习;三是对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对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较高兴趣,可以促使个体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陕主动地去探究它。

(3)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7]美国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伟大人物,都酷爱自己的事业,迷恋自己的事业,他们都有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

感,这两者结合起来,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推动他们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地工作。由此看来,要想使人们在事业上做出贡献,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目前比较公认的培养兴趣的途径有:

(1)逐步培养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仅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而对活动的过程本身不一定感兴趣。例如,在学习和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对某种知识或某门功课不感兴趣,但由于意识到完成该任务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重大意义,这就会促使我们鼓起勇气去积极地完成该项工作或学习任务。马克思为了研究俄国社会状况,50多岁学俄语;诺贝尔为发明新的炸药,差点送命终不悔;居里夫人为了找到镭元素,硬是用最原始的办法从沥青中耐心提炼;我国“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长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工作。他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只是在完成一项重大突破后,才能体会到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快乐与满足。

(2)培养广博的兴趣。具有广泛兴趣的人,就会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并努力去钻研它们,从而大大增加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真正的天才和伟人,都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他们对人类的三种最高级的文化:哲学、科学和艺术,都具有持久、浓厚的兴趣。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的专业人才,几乎都对哲学、艺术、科学有较高造诣,如达·芬奇、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伽利略、爱因斯坦、贝多芬、歌德、钱学森等等。如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相关学科越来越多,对知识有广泛的兴趣,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发展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条件。

(3)养成稳定的兴趣。兴趣广泛固然很好,但广而不精也不行。因此,凡是在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者,都是在广博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持久而稳定的中心兴趣。只有保持兴趣的恒久性,才能推动深入钻研问题,进行艰苦的创造性活动。通常,有成就的人在有广泛的兴趣的同时,总有他们终生专心研究的课题,而且不是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4)树立高尚的兴趣。兴趣应该是有价值的、进步的、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兴趣,往往使目标的价值扭曲,如果过于偏执,会导致心理变态,或解构人格,走向事物的反面。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老师向他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就把老师说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这句话牢记在心,并立志以摘取这颗“明珠”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树立高尚兴趣的典型。受社会珍视的成就,必然是建立在这样的高尚兴趣之上的。

(5)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是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理解这一点并不难,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保持好奇心的难度却是比较大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是一种“天真”或“傻气”,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嘲笑、讥讽。但正是那些始终保持强烈好奇心的人,能够更多、更快地掌握各种知识,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参考文献]

[1]阴国恩非智力因素厦其培养E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58-59

[2]海云明情感智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380

[4]吴宁_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6](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20

[7]王本法世界智力训练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自觉积极作用认识
浅谈认同危机语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雾霾与经济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诗观》中邓汉仪诗史观的自觉
公众道德自觉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