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艳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已正确认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数学教学的特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然而,当我们走进鲜活的课堂时,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上的绝对化或把握不准确,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结果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面对信息型与学习型社会,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他们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网络等渠道中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数学信息。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知识状况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有待了解而且必须了解的未知数,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只是学生知识状况中的一部分而已。
鉴于以上认识,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摸清了学生的底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师教得有的放矢,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课堂学习就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基础,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选择了解的时机
了解学生的情况,一般应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进行,但也不宜过早。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可能教师了解前学生还一无所知的知识,经过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学生就已经略知一二甚至完全清楚了。因此,教师应合理掌握好时机。
1. 课前了解:就是上课前教师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去熟悉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等。为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学生在前面课堂上的种种表现,采用与学生谈话、课外辅导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
2. 课始了解:就是在课的开始部分,即教师在出示新内容后,让学生谈谈对新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在目前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课始了解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较好了解学生基础的方法。当然,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时,要讲究艺术,要精心设计好问题,使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既反映出自身的学习基础,又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合理把握了解的内容
教学起点的确定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和学习主体的起点分析。因此,教学起点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教学内容的任务分析而来的逻辑起点;第二是由学习主体的才能分析而来的现实起点。
1. 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把握好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更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
2. 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好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现实起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学习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什么内容;已经掌握知识的程度怎样等等。逻辑起点是静态的、基础的;现实起点是动态的、生成的。在分析学生的教学起点时,既要分析逻辑起点,又要分析现实起点,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恰当运用了解的方法
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就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基础全面地展现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谈话法:即教师利用课前或课始时间,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新授知识的学习态度,从而确定教学起点的方法。与学生谈话时,教师应根据将要教学的新知识预设好谈话的内容,使预设的谈话内容具体明确、有趣、启思,学生乐意回答。同时要安排好谈话的顺序,确保谈话时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内容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内容,提高谈话的高效度和真实度。
2. 前测法:即根据教学内容假设一个起点,并依据这一起点编制一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教学起点的方法。在编制测试题时,可以把教学起点假设得略高一点,使得学生对各种预备知识和预备技能的掌握情况反映得充分。若起点太低,前测将得不到所要的信息。
3. 反思法:即根据学生在前面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作业情况及历届学生对此内容的现实起点等各种因素,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教学起点的方法。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将课堂上瞬息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认真批改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信息,以便为下一次预设合理的教学起点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科学确定了解的对象
教师如果能事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那对教学起点的确定自然是最理想的了。然而,目前大班额的教学现实告诉我们,每次教学起点的确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课始部分进行了解,也往往由于受教学时间等的限制,而使学生所反映的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影响教学起点的把握。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时,选择的学生要具有代表性,要使所选的学生能够代表全体学生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从中选取好、中、差的学生加以了解,以确保教师了解的情况准确、全面。
教学起点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学生是生活中人,是发展中人,是个性不同的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进行深入地了解,以便合理地确定教学起点,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帮助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合自身学习的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