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瑜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关键,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关键词: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她对中学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健全,传统的相承,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汲取智慧,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开列了20部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据媒体报道,当前城市中有超过半数的中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个别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归纳之,学生在原生态的阅读中明显存在三大倾向:急功近利——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在课本里进行零散的语段阅读;浮光掠影——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一些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轻松愉悦——为了消遣,阅读娱乐性强但缺少历史厚重和人文品性的书刊。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英国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语言学家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而大多数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由于其成书的时空都距我们的时代较远,思想性又较为深刻,读起来感觉较现在流行的通俗小说难懂。所以,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学生不会因对名著产生恐惧感而望而却步,使他们愉悦地走进广阔的阅读天地里。
一、引领学生——认识名著的重要性,点燃阅读名著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市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刻认识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使之明白名著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使自己变得聪明、睿智,这就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有一种期待。
但是学生存在阅读的差异性,学生的智慧也是有限的,况且又处在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中,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倡导。由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戛然而止,让学生们带着满腹的疑问主动走进阅读,然后经过学生积极思考,相互探讨,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阅读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总之,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而望而却步的胆怯,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
二、启发学生——阅读名著是成长的需要
在众多的课外阅读中,中外文学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孔子教育学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告诉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读名著,读上乘作品,才有可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阅读名著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对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可以说,读名著就是丰富中学生的精神底蕴。“新语文课程标准”,就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落实这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得到熏陶感染。
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史和青少年时期阅读名著有密切的关系的例子,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很多作家在青少年时期都爱读名著,比如冰心在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名著,后来成为学生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语文特级教师、浦东模范中学校长吴小仲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读过许多文学经典,当时的确“似懂非懂”,但长大后有了社会阅历,不仅理解了读过的作品,还能触类旁通生发出新见解。这种反复升华的快乐,是错过小学、初中阅读“黄金期”的人无法体会的。
三、强调学生——阅读名著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反复强调阅读名著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告诉学生可以从名著中学到很多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方法,积累更多优美的语言。曾经有个语文特级教师对我说,读名著,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大海里游泳,一本名著可以让学生在好几天的时间里沉浸进去,对于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这话说得非常在理,在诸多名著里,作家驾驭文字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等无不为后人树立了写作的榜样。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描写,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学生描写人物,尤其是刻画个性张扬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在谋篇布局方面,鲁迅结构的严谨,莫泊桑结尾的开放,欧·亨利的突转,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样板,十分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鲜明文风。
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文学经典的选文时,应以点带而,让学生领略名著的概貌,积极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名著、感悟名著,从名著中获得写作的技巧与能力。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手段、容貌的描画,见黛玉时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明确王熙凤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而玲珑的性格,然后要求学生读整本的《红楼梦》,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
四、调动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名著活动
针对学生对阅读名著的被动性,老师应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成立班级读书会,开展名著阅读竞赛,建立班级图书角,评选小小藏书家,举行名著读后感征文活动;可以实行用摘录名著片断代替写日记随笔的“优惠政策”;利用班会课开展名著研讨系列活动等形式。表扬读名著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受到表扬的同学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同时,为了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会更认真地去阅读名著,而那些还没有得到表扬的同学,为了荣誉,为了不落后于别的同学,也会去认真阅读,这样就会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
五、激发学生——结合影视剧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延伸至原著掌握,并与影视作品作比较,加深认识。如在上《三国演义》《红楼梦》专题时,让学生观看名著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积极主动比较原著与影视剧本的异同点,组织观后交流活动,探讨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看完了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再来欣赏经典的文学原著,也许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还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在阅读和看电视时,甚至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电视剧的改编和原著的异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门多萨有一段对话谈到阅读时说:“人们再次阅读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惟一原因是喜欢他。”可见,兴趣对于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性。惟有兴趣,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并长期坚持下去;惟有兴趣,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并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