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喜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认知,即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确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于突破疑难,提高课堂效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而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教学中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教《观潮》一文时,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中的“横贯”这个词,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利用录像这一媒体,展示大潮白浪翻滚,快速向前移动,向我们逼近的壮观景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就容易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领略到了钱江大潮磅礴的气势,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催化剂。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之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当学到周总理的灵车缓缓的开来,人们悼念总理时,我放一段录像: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贯彻新课程关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情境的创设,应做到“五性”,即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实用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合作性。总之,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