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

2009-07-14 09:54徐立泉叶龙娒黄岳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全市信息化建设

徐立泉 叶龙娒 黄岳明

温州是浙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11784平方公里,下辖两市、三区、六县,常住人口799.8万,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21所,在校生154.5万人,教职工10.8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一。我市于1999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个地市级教育网平台,拉开了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 “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以“建网、建库、建队、建模”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连续三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十佳文明办网示范单位,连续七年被省电教馆评为音像教材发行先进单位,05年获首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全国最佳组织管理奖,07年获全国“十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最佳组织管理奖,08年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统一认识,健全机构,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我们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政策,2001年、2004年、2008年我市分别召开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每次会议都突出一个主题,如2001年工作会议主题是转变观念、重在建网,2004年主题是加大投入、缩小差距,2008年主题是达标创建、均衡优质。形成了一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机构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证。2000年我们要求全市各县(市、区)教育局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中心。2001年要求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位校级领导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2004年教育信息中心与市电教馆合署办公,设立综合科、应用研究科、网络管理科三个科室,2007年又增设了资源建设科和音像技术科,现为五个中层科室。2008年明确规定,凡办学规模在48个(含48个)班级以上的学校要独立设置教育信息技术处,办学规模在48个班级以下、36个(含36个)班级以上的学校要设置教育信息技术处并与教务处合署办公,配备中层副职一名,其它学校都要明确一位中层干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加大投入,深化“农远”,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2000年为了全面建成县(市、区)教育网平台,市局在有限的经费中支持文成、泰顺和洞头三个县各25万元,有利地激励了县(市、区)信息化建设积极性;据统计每年30所市局直属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不少于1500万(2008年是1800多万);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的年度预算经费从以往年100多万增加到600多万;市政府一旦有新的项目经费,都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项目,2007年市政府下达百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专项经费5000万中有1000万用于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改造。到2008年全市累计信息化经费投入共10.4亿元。

温州有着广袤的农村,这些地区大多经济薄弱、信息闭塞、教育落后,是我市长期以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对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省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2005年新年伊始,温州市委召开了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的意见, 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139富民攻坚计划”动员大会,9月份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从2005-2007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从2005-2007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50万元,市、县(市、区)按1:1配套,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 12月举行“139富民攻坚计划”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仪式,把 “两项工程”带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在省“农远工程”投入的基础上,市政府在2005-2007年首轮温州农远工程投入3000万,配置了4717台电脑,网络视频收视点278套,多媒体69套,为每所农村学校至少配备了210片以上与新课改相配套的省、市光盘教学资源。为使“农远”设备得到充分应用,我们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召开全市性的“农远”工程应用研讨会、现场会。2008年市“农远”已获准投入2000万,招投标计划正在制定当中。现在我市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温州市城域教育网是我市教育信息化重要基础设施,它由市、区县和学校三个层面构成,市与11个县(市、区)都要建设一个高速安全的教育城域网中心平台,全市所有学校就近接入。目前,全市大多数教育机构和学校已互联成一个独立的、高速交换和确保信息安全的网络体系,“教育一张网”渐显规模。据2008年底统计, 94.1%中小学校接入城域教育网,743所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占中小学的57.46%。

(三)开发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共建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2001年颁布了《温州教育网资源库建设规划》(温教[2001]152号),是我市大力开展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标志,随后在2004年出台了《温州市教育资源建设方案》,2008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原则、总体任务、资源内容和保障措施。

我市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体系由市分布式的温州网络教学资源网、全市教育机构网站群和系列学科专题网站组成。首先是配合省电教馆做资源,完成的幻灯教材、学科资源多年获得省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省电教馆分配给温州的瓯塑、瓯绣、黄杨木雕和泰顺廊桥乡土教材都在拍摄、编制之中,2008年全省乡土教材资源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极大地鼓舞了我市资源建设热情;其次是开发本市资源,几年来,我们陆续为温州地方教材做了配套的音像教材,2008年我们举办了市教育资源建设研修班,组织全市资源建设骨干分子交流学习,参与我市上传资源的编审,扩大了我市资源建设管理队伍;第三是不断升级温州市网络教育资源网,该网采用了当前最为先进的分布式网络技术,实现了各县(市、区)共建资源和资源目录共享的功能,共有资源450G(62000条,不含视频资源),访问量达200万人次。

目前,全市有600多个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在互联网注册并建有主页,它们是教育对外宣传阵地,也是广大师生交流学习的场所。另外,有一批热爱教育、致力学科资源开发的教师,他们技术精湛、思维活跃,开发了一系列如中学语文网、中学数学网、语文音视网等专题学科资源网站,许多网站点击率很高,在全国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呈现一定规模效益的不少于100个,构成了我市又一道资源建设的风景线。今年我们还建成了一个内容包括中小学优质课堂录像、名师风采、学校展示、教育时空、科普知识、专家讲座、领导讲话等栏目的温州教育影院(http://edum.wz16300.com),2008年底正式试播以来,访问人数迅速上升。

近几年来,通过筹资购买、整合和自建等方式大力建设资源,建立了以分布式网络资源为核心的全市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应用和管理体系。

(四)课题引领,合作研发,形成了高效运行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保持有1-2个或以上电教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引领信息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2005年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顺利通过结题并荣获全国一等奖;2006年市科技规划课题《温州市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研究》顺利通过结题和专家鉴定;2008年完成国家“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顺利通过结题,并受到中央、省电教馆领导及专家的好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其数字化的研究》也顺利地通过结题。目前,市电教馆(市教育信息中心)还承担着由东北师大主持的国家电教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体系的研究》分课题的研究工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城域网平台应用及效益研究》。到2005年底,我市先后成功创建81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其中国家级6所,省级75所, 12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实验工作成果突出学校,专项课题结题率为100%,获奖率82%,13个课题荣获省一等奖,位列全省第一。据统计,全市在电教课题、论文、课件、作品、案例、课例、专题网站、智能机器人竞赛和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等评比活动中,共获全国一等奖54项,二等奖110项;省一等奖116项,二等奖201项的好成绩。

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统一认识并开展有效应用。我们坚持以应用为先导,引入一个应用软件项目都会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及人员意见,必要的时候还将专程外出考察学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决策。由于采用了全市统一开发、统筹购买等方式添置主要应用系统,有效地节省了资金,避免了繁杂的教育基础数据的重复录入,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单位投入的效益。

我市是全省最早使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单位之一,2000年开始建设,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大规模应用,主要是用于中高考辅导和数学家摇篮工程培训、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名师大讲堂、教科研活动、全市师生安全教育、全市教师师德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辅导等活动,也成功地进行了我市与美国肯恩大学的远程洽谈。2007年我们投入专门经费对系统进行了版本升级,并从市农远工程经费中投入550万,为全市乡镇配置278个功能完备的网络收视点,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应用的一个亮点。中考网络阅卷系统,是我市又一大型应用系统。去年成功地为全市88216位中考学生441080份试卷,有效地支撑了我市中考制度改革。2002年我们参加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国家教育部“示范软件”,形成了全市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并授牌。现在,市教育信息中心机房就有高性能的应用服务器42台装载有教育电子邮件系统、教育短信系统、温州教育影院、省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温州教育信息化网、温州教科研网、温州教师教育网、温州教育考试网、温州语言文字网、温州民办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和专题网站,其中不少应用系统是自主开发的,各个应用系统为温州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有力支撑,推动教育信息化稳步快速发展。

(五)注重实用,强化培训,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管理队伍。全市100%的教师经过了市、县(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各校还组织校本培训,85%以上中小学教师掌握了“四会”(即会上网搜索信息、会使用网上交流工具、会制作课件和会开设网络课堂),90%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几年来,我们开展了领导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网络管理员培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Intel未来培训、网络视频管理培训,还开展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安全、Moodle技术和Sinceword等专项培训。仅Intel未来培训受益的教师近1.6万人,最多的一年向省电教馆要了120个班级的培训指标。专项应用、专项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我市中小学有专职网络管理员约500名,24个班级以上的学校至少配备了一名专职网络管理员,建有校园网的学校都配备有专兼职网络管理员,2007年投资120多万元依托温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建设了市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培训基地并挂牌对外培训,分批对全市管理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切实发挥网络管理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六)规范管理,注重安全,确保教育信息健康有序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投入大、富于创新的工作。为达成规范管理的目标,我们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校校通” 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温州市教育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教育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网络的自由开放特性,决定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重要性。当前网络信息真假虚实难辨、不良信息充斥其中,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与我们争夺思想教育阵地。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此,出台了《温州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网络中心机房都添置路由器、防火墙和防病毒等安全设备。在网络安全方面,以提升和维护网络的信息交换系统为重点,实现了全市城域网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并与县区中心网络中心和所有市直属学校裸光纤互连,大大提升了网络连接速率和运行的可靠性。在信息安全方面,我们要求各级网络中心机房要严格按市里分配的内网IP地址进行合理的IP地址规划,采用MAC地址捆绑等技术实现所有终端与IP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添置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并保持有60天以上的上网日志;同时我们发文要求所有学校以《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为主要精神,做好学生的上网行为及道德规范的教育。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每日24小时安排在机房值班,及时上报情况,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因安全因素影响了各项大型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得到相关部门、处室的一致好评。

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教育人口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三区两市的经济发展与六个欠发达的县(全省共25个欠发达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区域间不平衡。

(二)经费投入仍然是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首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其次,我市生均教育信息化投入与许多地市还有差距,如生机比、学校建网比例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三,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量日益增大。2008年底统计我市中小学共有电脑120147台,根据财政局规定电脑六年可报废,每年约20000台需要更新,按每台2200元/台计算,至少要投入4400万元。多媒体小平台全市共有15012套,投影机灯泡平均一年半一换,每年将有10000个灯泡要更新,每个灯泡按1800元/个计算,需投入1800万元,这又将是一笔大投入。当然,还有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和智能广播系统等信息化设施也有待于维护。估计,再过两年我市将进入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的高峰期,届时我市投入在已有设备设施维护的经费至少要投入6500万元,每年要将近一半的信息化经费用于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更新。

(三)校际资源共享壁垒有待打破。由于我们县(市、区)之间已实现了高速互联通,市教育资源网由县(市、区)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构架,各县(市、区)级的网络资源已出现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但据调研分析,我市许多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往往只在校区内供本校老师使用,缺乏共享双赢意识。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对信息化应用存有畏难情绪和惰性,对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缺少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只是消极地等待上级的行政命令,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校产管理、人事(包括名师、名校长等)管理、OA办公、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应用;第三,部门的教育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基础数据重复录入,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未来思路及打算

今后,我们将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使用率为重点,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基本实现以校园网为标志的高层次“校校通”工程;建成丰富的以本市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以电子学籍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数据查询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和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以学科一线教师为核心的各级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建立新的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所有城镇中小学达到教育信息化建设I类标准, 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达到教育信息化建设Ⅱ类标准;各项教育信息化指标均达到强省、强市目标要求,力争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为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第二轮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村与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2008-2010年市农远工程将每年投入200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地区校园网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提升其信息化硬件设施、应用和管理水平,为全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以建设达标为抓手,继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贯彻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达标活动的通知》(温教[2008]号)文件要求,深入全面地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活动,充分利用自主开发的信息化统计系统和达标创建管理系统,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活动,把这项活动纳入到市教育局对县(市、区)年度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指标中去,在全市再次掀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潮。

(三)加强信息化设施设备维护力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首先,我们向管理要效益,敦促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和教学机房的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并在今年开展机房规范化管理的专项评比,从源头上抓机房管理水平提高,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其次,要求各级教育机构部门和学校在每年专项经费预算并列支年度维护费用,确保维护经费到位;第三,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专门的维护中心,从机构上保证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发挥电教(信息化)课题引领作用。今年我们拟定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一个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在商定),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申报的《教育城域网平台建设与效益研究》课题去年底已被获准作为省重点教科规划课题,另外还有三个市科技局课题就要进行开题论证,我们还要求各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要保持有一个市级以上电教研究课题。

(五)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为新课程改革服务。配合浙江省资源网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资源合作共建。创新机制引导学校打破校际壁垒,搭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覆盖面,形成网络资源的整体优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做好乡土教材教学资源、名师大讲堂、优质课堂实录等光盘集的拍摄编制工作,继续举办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研修班。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市教育局林卫平局长在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条高速路”。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教育信息化会议精神,将开放、安全、共享的网络思想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开创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我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全市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