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彪
“打”过“酱油”,“做”完“俯卧撑”之后,现在开始流行玩“躲猫猫了”。“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被网民戏称为“武林三大绝学”,但“躲猫猫”的功力似乎更胜一筹,它的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这三个流行语火起来的原因都一样:都是随着与各自相关的热点事件而被广泛传播和使用,那么为什么“躲猫猫”的影响力会胜过前两者?
“打酱油”“俯卧撑”在原型事件成为讨论热点之后,才引申出新义;而“躲猫猫”由于词语本身的形象性,我们通过隐喻很自然、很容易就能够引申出“躲避、逃避”的意思,这个引申义在“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前就被人们广泛使用了。可以说,在热点事件的影响下,“打酱油”和“俯卧撑”是一种新生,“躲猫猫”不是新生,而是一种强势回归。这种回归再借助原有的基础,其风头自然盖过前两者。
通过人民网搜索引擎,我们可以搜索一下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2月1日,也就是“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前(2009年2月8日)的这段时间内,“躲猫猫”一词的使用情况。现选取凡例如下:
(1)“十月新娘”刘嘉玲19日出席《明报周刊》创刊活动站台,一向热情好客的她,面对记者接连追问婚事保密到家,并和媒体大玩躲猫猫,迟到1个半小时,又只露面5分钟,仿佛“落跑新娘”。(2008年6月20日)
(2)全智贤发现自己被影迷认出后,就和大家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藏在大厅柱子后面,任凭隔着玻璃的影迷疯狂呼唤她的名字,就是不肯出来。(2007年4月25日)
(3)昨天深夜以千万元交保的扁婿赵建铭,在法院内还一脸“诚恳”地向大众道歉,但离开法院之后,却和记者玩起躲猫猫,在无法摆脱记者的情况下,就发火向记者说:“你们不要欺人太甚!”(2006年7月11日)
在搜索到的47例中,大部分例子和上面的四个例子一样,用的都是“躲猫猫”最基本的引申义:“躲避、逃避”,而且使用的环境很狭窄,大多局限于娱乐报道中,是名人和记者、媒体在躲猫猫,用法非常单一。2009年2月8日之后,在“躲猫猫”事件的触发下,“躲猫猫”一词强势回归了,现在到处都在玩“躲猫猫”:
(4)鄂消委“3·15”网站涉嫌敛财面对质问“躲猫猫”。(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4月3日)
(5)前日,南京中山东路上,一家房地产开发商为自己开发的联排别墅促销,打出“房价不再躲猫猫”的广告,吸引路人眼球。(《新京报》2009年3月4日)
(6)机场信息发布的滞后,给接机的群众带来了很大不便。许多人不断找工作人员询问,但也只能得到“不知道”“不清楚”的回答。多说一句:飞机晚点是客观,但机场信息不该“躲猫猫”。(中国网2009年3月30日)
之所以说“躲猫猫”是一种强势回归,是因为在“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后,“躲猫猫”一词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上都显得很强势。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躲猫猫”一词在事件发生前后的使用情况,看它发生了哪些强势变化:
第一,躲猫猫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个名人,房价可以“躲猫猫”,机场信息也可以“躲猫猫”。现在是全民“躲猫猫”时代,只要语义上能和“躲”挂上边的,能躲就躲。
第二,使用范围扩大,使用环境更加自由。以前“躲猫猫”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娱乐报道中,现在则遍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体育、航空等领域到处都在“躲猫猫”。
第三,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躲猫猫”也引申出了许多新义。政府部门“躲猫猫”是掩盖事实、逃避问题,搪塞公众;房价“躲猫猫”是忽上忽下,让人摸不准;名人的“躲猫猫”已不再是动作上的你追我躲,而成了言语上的令人捉摸不定。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当前“躲猫猫”一词如此盛行,并胜过其他新词新语的原因:
首先是词语本身的形象性,容易形成隐喻,产生新义。价格的波动、政府部门的逃避问题等,都能与“躲猫猫”的语义建立起隐喻关系。
其次是热点事件的带动作用。“躲猫猫”是一种游戏,并且还是俗称,所以有些严肃的话题不宜使用它,之前多用于休闲的娱乐报道。在热点事件的强力带动下,人们发现既然政府部门都可以躲猫猫,那么还有谁不可以躲?另一方面,事件本身的热度也提高了“躲猫猫”一词的知名度。
另外,语言使用者的求新心理也有推动作用。“躲猫猫”无疑是当下最时髦的词语,而且它的表达能力也很强,自然受到大众的追捧。
因此当我们看到“躲猫猫”时,可千万别以为谁真在玩捉迷藏,要好好想一下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中借助“躲猫猫”动作的形知性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