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诵读技能的运用

2009-07-14 09:54刘占泉
语文建设 2009年6期
关键词:涵泳学段演练

刘占泉

在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中,有一项叫做示范朗读,即能够作出较高水平的朗读演示,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体会文字内涵。这种较高水平的朗读,也称美读,要求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产生共鸣。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引入另一个相关概念——诵读,其含义与美读比较接近,强调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倚重朗读,并逐步提高朗读的质量,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此,先摘录相关的要点:“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二学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第四学段);“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高中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运用好诵读技能,关联着能否全面有效地获取阅读教学效益。以往,曾出现过片面强调理性分析而忽视感悟、积淀的倾向。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实现“分析”与“涵泳”的有机结合,成为新的实验追求。分辨诵读技能的合理运用问题,首先要审视技能背后相关的教学理念,尊崇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尊重涵泳过程中的个人体验、感悟、积淀,强调经典语言的内化。换言之,运用诵读技能,实质上是借鉴行之有效的古代汉语文教育经验,吸取以往所谓架空分析的教训,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开辟教学正道。这一条,乃是分辨诵读技能运用问题所涉及的要义之一。

要义之二,凡是技能,总需要反复演练,逐步提高熟练程度,而诵读技能的运用、演练与提高,则密切联系着对作品(课文)内容的感受体会。诵读技能的运用,应该不断逼近作品内涵,这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精密程度和审美层次。诵读指向涵泳,是进入涵泳的可靠的津梁。

湖北省宜昌市长江中学华清老师的《沁园春雪》课堂教学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从诵读走向涵泳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三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在初步诵读和感知作品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全篇的基本思路:上片描写雪景,下片抒发情怀,当中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连接。整体感有了,再深入探究局部和细节,这样易于把握,可避免疏密失当。可见,诵读、涵泳与分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需要合理兼顾,处理好二者的有机结合问题。

2.教师在语言细节方面的示范朗读,起到了点拨、引领的良好作用,这成为这堂课最大的亮点。请看:

师:……老师也想试一试,我想把“冰封”与“雪飘”读得不一样。

(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听出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什么?

生:“冰封”读得很干脆,读“雪飘”时声音就上扬了,我觉得表现了这两个词不一样的状态——一静一动。

师:好,你很会听哟。那大家一起来试试,体会这种用声音来表现画面的感觉。

(生再读,突出两种状态。掌声。)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诵读,我真的感受到了北国那漫天飘飞的大雪。这就是朗诵的力量——用声音再现词作的意境……

“用声音再现词作的意境”,这话说得多么敞亮。诗歌的文字,借助朗读者的想象和诵读,被激活了,焕发出生命的热度,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学习状态。其时,学生因教师的启发和鼓励,思维越发活跃,个人体验接连涌出,比如:“我觉得要读好‘望字,声音要拉长些,读出站在高处看的感觉。”“我觉得‘莽莽和‘顿失要读得不一样,就跟前面的‘冰封与‘雪飘一样,一动一静。”尤为可喜的是,学生提出“山舞”“原驰”和“比高”都是很生动的动词,声音也要有动的感觉,但如何读出这种动感,一时处理不好,华清老师便随机指点,适时推了他们一把,于是师生联手,咬文嚼字,破解疑难,同声演练,其乐融融也。顺势将“欲与天公试比高”(声音逐渐高上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含笑美读),也演绎得有声有色,颇具教学魅力。

3.借助当代歌唱家演唱《沁园春雪》的音乐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和,感受唱词的韵味,并深化理解”,在听音乐、跟唱中结束本课,留下绵绵余味。运用吟诵(唱)的方法学习古典诗文及现代旧体诗词,这是一个亟待大力开发的教学实验区域,已有探索者在那里辛勤耕耘,而本课亦见依稀亮色,令人欣喜。

研读华清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也使我想到运用诵读技能需要顾及的第三个要义,即要充分意识到“技术”之外其他因素的制约作用,尤其要重视备课过程中,执教者本身对文本细读、揣摩、体悟的深度和精密程度。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涵泳质量,并把这种能力当做在教学中运用好诵读技能的最重要的基础。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长调,上下片都有“领字”,比较典型的是“望”和“惜”这两个词。诵读的时候,充当领字的词,要读得突出一些、长一些,在诵读者的意念之中,它的语意要往后延续弥散,一直贯穿到所领住的最后一个小句。这样,涵泳的效果会更好,学生能体验得更充分更饱满,或许还能够产生更为贴近原作意境的体悟。如推敲这个“望”字,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千万里雪景果真能望见吗?不说“想”,而坚持说“望”,这是颇有意味的。何人能作如此之望呢?这该是“小天下”的巨人形象吧,他仿佛站在“沙盘”旁边,深情地望着祖国疆土。另外,该词下片是否含有一点点幽默的色调呢?教师可以在诵读、涵泳时,着力品味“惜”“略”“稍”“只识”诸词语,此不细说了。

以上联系教学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对运用诵读技能的问题加以分辨,其主旨可集中到一条,即语文教师自己要先做诵读者、涵泳者,而后将阅读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带领他们通过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逐步演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素养。语文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安排好演练的梯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语文能力与技能又是多侧面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诵读只是语文教学整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类教学活动需要统筹兼顾,相互联结和支持。我们要不断地从教改实践中汲取经验,加强反思、验证,逐步攻克包括运用诵读技能在内的诸多难题,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深度研究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涵泳学段演练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涵泳”不作此“涵咏”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