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珍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出现一些新现象,语文课堂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这样的根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与为考而教的现实有直接关系,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学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确“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为什么要学语文?初中语文课程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总目标”所列的10条以及阶段目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更为具体的要求。要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当然应该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目标要求。但是只是教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实践还不够,同时还必须依赖学生的自学,让学生愿学想学。只有师生志相同、谋相合、力相协,教学才能取得好成效。
让学生体会上述目标要求,特别在3方面要有明确的认识。1)认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明确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形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身处信息社会,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要求“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善于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明确语言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从习得口语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从学会拼音到认字写字,从学习阅读,,到学习写作,无论哪一方面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人的实践。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指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因此,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让学生了解、认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有较强的学习成就的需要,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和策略谋划能力,这对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是极为有利的条件,应把握好这个时机。因此,让学生了解认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了解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及学习方法上的提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好语文的巨大潜力语文课标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也是可能实现的教学目标。每个人都有习得母语、运用母语的亲身经历,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到了初中,学生已有相当的语文能力和各方面的素养,引导他们回顾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增强的历程,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经验,感受其中的无穷妙趣,定能使他们由衷地生出一种自豪感,从而增强提高语文素养的信心。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威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而言之,亲人、朋友、同学、师生之间沟通交往,须臾离不开说和写;学校、班级的管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将来初入社会求职等,也离不开说和写。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学生都必定参与更广泛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能学好语文,熟练运用语文,自然就多了一种最便捷、最有力的工具,多了一份生存发展的力量。大而言之,语言是世界事务、社会生活中最便捷有力的武器,在一些场合的作用以“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名言也不足以概括。再看看社会生活中难以计数的各种会议、论坛、互连网上交流空间……所有这些场合,离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是不可想象的,显示语言威力的事真是不胜枚举。
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体会评议的魅力初中学生已读过不少优秀文学作品,现在选入新教材的作品也有不少经典之作,学生自己也会从图书馆藏书中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堪称经典的作品往往文美意丰,耐人寻味,给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难以言喻,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这些作品,感受语文魅力。
当教育向着这些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而又面向广泛社会生活的目标努力时,诸多活生生的事例,各种鲜活的体验一定会让学生明白:一个必定要面对未来、走向远方的人,学好语文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有价值的事,教育竭力追求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与他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农四师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