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7-06 05:19袁东顺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运用语文教学

袁东顺

【摘 要】本文从多种角度阐释了“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价值及其运用,供一线教师学习借鉴。

【关键词】“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读罢,笔者深感振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事实上,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讨“情感熏陶”的问题。

何谓“情感熏陶”?就是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设法使学生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感悟效果,实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上上之法。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情感熏陶”做了如下探索,获得了一些体会:

1.精巧导入。一个精巧的导入,可以一下子揪住读者的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如导入古文《出师表》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方框小字,其中有陆游对《出师表》的赞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笔者对学生说:“陆游写诗赞文章,今天,老师专门写了一首七律,来赞颂一个人,你们猜猜看,我要高声赞美谁?”同学们一片哗然,有人说刘备,有人说是诸葛亮,最后在我的启发下,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诸葛亮!”笔者说:“对,请看《颂诸葛》”。

颂诸葛

出师一表传千古,呕心沥血兴王业,

辞章义理共生辉。披肝沥胆报君恩。

功高不改忠贞志,日月同悲忠臣泪,

位尊难泯社稷情。山河共慰英灵魂。

接着,笔者联系背景对这首“七律”稍作解释,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笔者顺势而问:“诸葛亮写此文,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请你快速浏览全文,用文中的六个字来概括说明。”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喊出:“报先帝忠陛下!”这样,通过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收束升华。读完一篇文章,学生会形成一定的认知水平,情感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陶冶,这时,教师要善于收束全文,将感情升华,使学生顿落“潸然之泪”。

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封压在箱底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贫困山区的一个家庭,夫妻二人艰难度日,两个儿子学习都很优秀,等到考高中时,老大考虑到家庭困难,坚决不报重点高中,结果老二被县城一中录取,老大便在附近的一所普通高中就读,顺便还可以帮助父母干点儿家务。一晃三年过去,高考结束了,老二被一所挺好的大学录取了,可老大却名落孙山,老二安慰哥哥:“认命吧,干什么都一样。”老大说:“没什么,我有思想准备,我已经在你的大学学校附近找好了一份差使,我就要上班了。”老大辛辛苦苦地打工,将收入用于供弟弟上大学和贴补家用。有一次,弟弟对前来送钱的哥哥说:“哥哥,你以后不要来学校了,把钱给我寄过来就行了。”老大明白,这是老二嫌自己是位打工仔呀!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老二分配了,还娶了一位科长的女儿,并且有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儿子。有一年过春节,老二全家三口美滋滋地回家过年,老二见到了哥哥,哥哥已是非常苍老,对象是说一个吹一个。老二的小儿子在爷爷家感到很新奇,四处乱串,他来到了大伯的屋子,见到一个书箱,便翻了起来,结果在箱底翻出了一个大红本,递给他的父亲,老二一看,竟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老二全明白了,哥哥为了我,为了这个家,竟然放弃了名牌大学,他一下子跪在了哥哥的面前,泪如雨下……

讲完本文,笔者写了一首词《赞兄长》,原词如下:

赞兄长

兄为弟,满腹经纶失学业,

兄为弟,憔悴枯槁难成家。

情也真,意也重,感天动地泣鬼神!

浩浩长空悲喜泪,猎猎旌旗佳话传!

然后,笔者就此组织同学们谈认识、说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许多同学声音都哽咽了……

3.反馈练笔。笔者常常在讲完一篇文章后,布置一个小练笔,读写结合,提高能力。在每次练笔前,笔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引导,其中大多数都是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提示,但有时是通过“情感熏陶”来触发学生的情感。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笔者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怀念亲人》。没有生活经历的同学,可以向父母或哥姐询问已故亲人的情况,如还不能写,可写《我爱××》。为此,笔者又写了一首词来烘托感情,这是清明节祭奠祖父的一次感情实录:

清明祭祖

枯蓬衰草,槐树坟边长。

纸钱烟火空升腾,列祖九泉可知晓?

梦里回影千百度,往事悠悠荡心怀。

音容宛在,笑貌犹存,不尽哀思滚滚来。

年年春来早,岁岁冬不去……

惟愿阎罗慈心广,保祖永安眠。

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诗词,这只不过是感情引领而已,在笔者的感情触发下,学生的习作写得都很好,感情很真挚。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现代化手段,使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记得在一次以“孝敬父母”为话题的写作指导时,笔者投影了这样一幅图片:一双年逾古稀的老人相互搀扶,两位老人鬓发苍白、牙齿全无、骨瘦如柴、衣服褴褛……“一切景语皆情语”,看罢画面,接着打出字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我们总有太多的借口来宽慰自己,老人总有太多的理由来原谅我们!趁着老人健在,多多行孝吧!”

5.感情范读。语文教师的范读很关键,它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再创造。

记得在一次朗读活动中,笔者为同学们范读了一篇课外文章,题目是《疯娘》,疯娘精神有些失常,在人们眼中,她是一个可有可无、被人嘲笑、愚弄的可怜之人,但她心地善良、舐犊情深,最后为了给孩子摘野果,竟迷迷糊糊地摔下山崖,家人赶来时,见她蓬头垢面,手里仍然攥着野果……她的悲惨结局令人心碎,同学们哭声一片,笔者也哭了,我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场感情的洗礼。

6.抓情感线。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抓住感情线索,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井冈翠竹》,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情感线索组织材料,展现毛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革命作出的贡献。《背影》以“父爱子、子爱父”为情感线索组织材料,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与思念。《回忆我的母亲》以“我爱我母亲”为感情基调,以“勤劳”为叙事线索,赞颂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韧顽强的性格等等。

7.小品表演。我们听一些公开课,常会看到学生表演小品,但大多都是教师事先一句话一句话地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导,学生机械地背诵、死板地模仿,失去了小品表演的意义和价值。笔者提倡的小品表演,是就某一教材内容,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由结组,自编自导,然后展示交流,师生观摩评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整个过程也是对课文(教材)的再加工过程,通过小品表演,可以较好地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猜你喜欢
运用语文教学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